陕西岚皋县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服务新模式搬迁群众 这样找到归属感(基层治理新实践)
“我们小区真是越建越漂亮,越来越和谐了!”6月2日,在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民主镇下河坝安置小区,搬迁户陈知双谈起搬迁后的新生活,不住地称赞。
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岚皋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和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17.2万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了1/3。由于县域内山多沟深,群众居住分散,长期以来,易地搬迁都是这里脱贫攻坚的重点。
脱贫攻坚进入收官之年,为了更好地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岚皋县将工作重点从“搬得出”转向“稳得住”“能致富”,在管理、服务、就业三个方面持续推进易地搬迁后续工作,力争将安置小区打造为管理规范、服务便捷、就业稳定的“睦邻之家”。
党建引领有归属
支部引领、业委会决策、物业公司执行、楼长协助解难题
“我们搬来后,小区物业、业委会相继成立,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维护、安全出入等问题一一有了着落。但是——”下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居民王树爱话锋一转:“在这里总觉得没有归属感!”
“明明是新家,居民却没感到家的温暖。”一段时间里,小区所属明珠社区主任兼党支书熊贻新也感到纳闷。不久后他发现,症结出在群众就业不充分、办事不方便、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上。
“搬到安置小区后,一些群众的户籍还未及时迁入,办户口、养老医疗、救济救助等还得回户籍地,办事成本高。”熊贻新说,还有一些群众反映,迁过来后,自己想参与公共事务却找不到途径。
了解到群众的呼声与诉求后,今年1月,岚皋县制定《易地扶贫搬迁“睦邻之家”建设实施方案》,在1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成立党支部,其余108个安置点的党员划归邻近村、社区党组织管理,1182名易地扶贫搬迁党员找到了“新家”。
接下来,各安置小区又成立群团组织86个、业委会44个,选举片区长37名、楼长70名。“我们的模式是支部引领、业委会决策、物业公司执行、楼长协助。”民主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兴波介绍。
王树爱说:“楼长就相当于我们原来的村民小组长,哪家哪户的情况他都清楚,有啥困难我们第一时间找楼长解决,解决不了的再交小区支部。”
“小区支部一成立,我们就分片区建立了居民微信群。需要大家知晓的好政策,值得宣传的好人好事,乃至有些群众遇到的困难,我们都会有组织地在群里发声,让居民更好融入小区。”熊贻新介绍。
整合资源解痛点
建立党群服务站,通过“4+X”便民服务回应群众诉求
“去年我申请临时救助还得回老家,光路上来回就用了两三天,今年不出小区就办理完了。”下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居民刘成林告诉记者,在社区办事越来越方便了。
办事效率的提高要得益于岚皋县推广建立的小区党群服务站。通过租赁开发商闲置房屋,腾并小区所在村或社区活动室房屋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各安置小区建起党群服务站,推广“4+X”服务。服务站下设便民、健康、老年日间照料、儿童活动4个服务中心,并根据需要开展技能培训、电商孵化、图书阅览等服务项目。
“这些机构是公益性质的。比如学生四点半课堂、儿童托管中心,对在小区毛绒玩具厂等工厂上班却无法同步接送孩子的家长开放,由各楼长、小区党支部统计家庭需求并公示后登记在册,确定免费服务的范围。”熊贻新告诉记者。
党群服务站的运转离不开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力。近年来,岚皋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责任落实到12个镇28个县直行业部门。如:县公安局牵头,帮助群众将户籍迁入安置地;县发改局牵头,开发大数据平台,精准掌握搬迁群众基本情况,相关人员回应解决群众需求;县民政局牵头,开展搬迁群众在新居住地申请临时生活救助、残疾人补贴等工作。
多措并举促就业
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初夏时节,下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一片热闹景象:为300多人提供就业的毛绒玩具厂内,工人们正迅速赶工;在党群服务站,由县妇联等部门牵头的妇女手工艺培训正紧张进行;小区电商服务中心电脑前,搬迁群众正在处理网络订单……
“我们坚持线上线下、家里家外、外出和本地结合,尽可能让居民找到合适的工作。”岚皋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磊介绍。
岚皋县逐户逐人摸底调查,建立就业台账,并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策方式,组织劳动技能培训,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产业布局上,按照“山上建园区、山下建小区、小区里建工厂”的思路,同步推进一二三产业。
据统计,全县毗邻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共培育农业园区159个、集体经济合作社134个,通过林地耕地入股、流转方式累计种植魔芋、猕猴桃等特色经济作物11万亩,带动贫困户3万多人实现稳定增收,300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到园区和工厂务工,实现了“一人就业整户脱贫”。
“搬迁是一时的事,而居住是一辈子的事。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搬迁扶贫后续工作,让群众过上有收入有服务有劲头的新生活。”安康市政协副主席、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说。
(陈延安参与采写) 【编辑:王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