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路上繁忙。被按下了“暂停键”的武汉市,如今正调整为“重启”模式,逐渐恢复日常的繁忙。各地支援的医疗队也在有序地撤离中,但还有一些白衣战士继续坚守,他们说:要在武汉站好最后一班岗,将每一位患者都健健康康地送别!
3月26日天气雨
ICU里的患者还需要我们继续坚守
讲述人:刘娟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员、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援助医院:武汉泰康同济医院
春分过后,随着疫情好转,近来几日武汉无新增病例,有了烟火气。不少朋友都关心地问道,刘医生什么时候凯旋呀?我想,快了,虽然归期未定,但武汉从4月8日零时起将正式“解封”,等到那天估计就差不多了。而现在ICU里的患者还需要我们继续坚守,站好最后一班岗。
两周前,46岁的老孟转入科里,新冠肺炎合并脑梗塞,是目前收治的患者中最年轻的一位,比我大几岁。初次见面,他的身体左侧已经偏瘫,气管插管近1个月。作为神经科大夫,我需要对老孟进行专科查体,以判断其意识状况,决定下一步治疗方向。
病房里,各种监护治疗仪传出“滴滴答答”的声音,我走到他的床边。老孟和大多数重症患者一样,全身连着各种管子,光静脉泵的药物就有好多种,一个月都靠经口腔置入的气管导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嘴巴肿胀,无法闭合也没办法说话,痛苦不言而喻,一直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
刘娟和患者交流
我轻轻唤醒他,让老孟通过姿势语言进行回答,从而检查他的神志是否起清醒,以及认知、运动等功能是否正常。
“您好,知道我在叫你吗?如果知道,就眨一下眼睛!”老孟眨了眨眼睛。
“今年多少岁了,可以用手指比给我看看吗?”他举起右手,比了个四,然后拉着我的手,做了一个六。
我笑了,不错!患者意识清楚,执行指令完成得很好,描述准确。
可是由于高血压和多次的脑梗塞,他偏瘫的左侧肢体失去了知觉,有些萎缩。看着病床上的老孟,本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如今因新冠肺炎和脑梗塞,只能孤独在ICU里,与家人隔离,不禁眼眶湿润了,护目镜下也起了水雾,身感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为患者掰倒来势汹汹的病毒,我们定当全力以赴。
接下来的几天,老孟的病情一直反反复复,高热癫痫,每次都把他拖到了生死边缘。所幸,在科室主任蒋东坡等专家带领下,大家一起研究治疗的每个细节,关注着他每天的生命体征,痰培养、血培养结果,药物使用情况等等。终于,老孟的病情稳定了下来,他的精神状态也恢复了不少。蒋主任叮嘱我们,可以多跟患者摆摆龙门阵,这样能从精神上给予他们支持,不要小瞧语言的力量!对此,擅长认知与心理治疗的我非常认同。
每次进入红区,处理完事情后,我就会走到老孟的床边,和他聊天。老孟总眨巴眨巴眼睛,很专注地听我说。通过眼神和姿势,我知道他是明白的。
几次下来,只要听到我在门口说话的声音,老孟都会探着头,招手让我进来,听我给他聊重庆的夜景、重庆的火锅和我们的医疗队。
我轻握老孟的手,“您知道我是谁吗?”他口角微微翘起,右手指着我面屏上的“医”字,笑了。我点点头,“对,我们是医生!”
“您知道我们是哪里来的吗?”我又问,他摇摇头。“我们是从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来的,是专门为您治病的。”我俯身在他耳边说,老孟突然紧紧握住我的手,泪水止不住地流。我也没忍住,潸然泪下。来到武汉后,发现自己更容易落泪,因为有太多的不易与感动。
十几天的相处,我和老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次看到他望着窗外期待的眼神,多希望他能早日康复,早日与家人团聚,重回意气风发的样子,愿山河无恙、你的岁月再无伤!
3月27日 天气 阴
我们尽心照顾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
讲述人:朱丽艳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员、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感染二科护士
援助医院:武汉泰康同济医院
在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我们面对的很多是重症和高龄患者。罗春梅护士长一直叮嘱我们,隔离病区的护理工作与日常的护理有很大区别,除了完成日常的患者治疗所需要的护理工作外,更要注重对患者生活上的照顾,做好对患者身体和心理上的照护,才能做到对患者身心同步治疗的效果。我们这个护理团队因此也想方设法,各出妙招,尽心竭力地照顾好患者。
我们这里不少是“80后”、“90后”老年人,有的听力不好,有的口齿不清,加上重庆与武汉间方言差别大,相互间交流沟通比较困难,特别是不少爷爷奶奶还不会用智能手机。因为治疗需要他们与家人日常联系也少,在做治疗和护理的间隙,我们主动帮老人们与家属视频聊天。40床患者马婆婆和我已经很熟悉,她拿着我的手机和家人连线时还给家人说:“这里军队医院的护士妹妹特别细心,他们隔离服上还写着‘鄂渝一家亲’,我在这里跟在家一样,你们放心吧!”这让我也感觉很暖心,我们的付出他们都记在心里。
“鄂渝一家亲”护理小组六人合影
为了满足很多患者没有时间和机会打理头发的需求,我们还在隔离病区的一角打造了一个美发屋。余露本来主要承担血液透析操作,但在患者的信任下,她大胆操“刀”,她“Tony老师”的绰号在“鄂渝一家亲”小组里也很快被叫响。
作为护理小组的组长,杨永静发挥自己在呼吸内科15年的工作经验,带领我们指导患者做“呼吸操”开展肺康复锻炼。57床张阿姨在出院时拉着杨永静的手说:“小姑娘,你们太不容易了,舍小家为大家,冒着感染的风险为我们忙前忙后!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服教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学习呼吸操,太辛苦啦!武汉人民谢谢你们!”这可把她感动的都流眼泪了。
22床的姜婆婆是位89岁高龄的昏迷患者,但由于不能经口进食,若全靠静脉外周营养,不能满足患者机体需求,对于身体康复更是难上加难。看到姜婆婆的状况,来自消化内科的护士吕金莎与医生沟通后,决定为患者插一根鼻胃管,解决无法供给肠道营养的问题。面对隔离病区的传染病患者,他们经周密计划,借用医生自制发明的“面屏遮挡法”分工协作,经过鼻腔插入细管到胃部,为姜婆婆建立了一条“营养的通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肠内+肠外营养治疗,姜婆婆身体慢慢恢复,当她出院时都能与医护人员轻轻地握手了!吕金莎说:“在婆婆和我握手的那一瞬间,更加坚定了自己抗疫的决心,作为白衣天使,我们要用自己的羽翼保护好他们,让他们都能平安回家!”
感染二科主任徐智教授说,护理团队的悉心照护,让隔离病区的患者解除心理上的紧张和孤独,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治愈率。我们将继续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让患者们早日康复,开心回家!
护士朱丽艳正在帮患者和家属视频连线
3月24日天气多云
新冠产妇妈妈们,加油!早日回家与孩子见面!
讲述人:罗梦玲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重医附一院肝胆外科护师
援助医院:武大人民医院东院
今天是我到武大人民医院东湖院区上班的第一天。早上,一行人坐着交通车唱着“团结就是力量”斗志高昂的到达我们新作战地。阔别熟悉的武汉市第一医院,来到了陌生的武大人民医院东院。有了之前一个多月的“历练”,我并没有感到担心,反而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就像回到了在原单位上班的两点一线式生活。
在我们医疗队院感组老师的协助下穿好并检查好防护服后进入病区。除了我们管床护士进去接班,同行的还有我们医疗队的肖院长和总护士长米洁,上班以来我是第一次接受米老师床旁指导工作(总护士长查房)。我们护士到武大人民医院东院来接管的是产科病房。其实对于新冠产妇的护理我还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听了米老师的查房指导,搁在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掉了下去。
38床:叶某,37岁,这是一个高龄初产妇,并且是通过做试管婴儿受孕的母亲。听到这里,不得不感叹做母亲的伟大。加上自身有慢性肾炎,妊娠甲减,妊娠合并新冠病毒性肺炎等,以至于先兆早产。生下一个4.3斤的女婴。因为是初产妇,所以和我们谈论起来,略显经验不足。
33床:王某,32岁,剖宫产术后6天,通过沟通了解才知道这个年轻的妈妈已经有三个宝宝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这个经产妇比较年轻,恢复得非常好,基本生活已经可以自理。再加上之前的经验,这位妈妈显得特别轻松。和我们说:我什么都不担心,婆婆公公老公,还有两个孩子都在社区隔离,挺好的。我就是担心刚出生的宝宝,一个人在儿童医院,没有母乳喝,我每天的奶水其实挺好,每天都挤来扔掉,不让她回奶,就是想出院以后能够给自己的宝宝喝上奶水。说到这里,我的眼泪已经掉下来。虽然我还没有结婚,没有宝宝。但是在此时此刻完全能够理解这些妈妈的心情。
疫情面前,没有人是孤岛。我们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着一名医护人员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一位年轻妈妈的担当和情怀。大家可以从她们弱小的身躯上看到战胜疫情的希望。
3月26日 晴
再战雷神山,让我用爱走近你!
讲述人:何明坤广东省中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急诊科护士
援助医院:武汉市雷神山医院
新华战罢,再续雷神山。随着广东中医医疗队在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新华医院)取得阶段性胜利,病人实现清零,我主动提出申请,继续支援武汉市雷神山医院。
初到雷神山医院C6病区,16床的周爷爷引起了我的注意。今年87岁的周爷爷是一位高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受疾病影响,周爷爷经常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让人感觉到一丝惆怅。
这天,我静静走到周爷爷身边,俯身和他打招呼。周爷爷并没有搭理我,一如既往的沉默。
“我们是广东来的中医医疗队,来和大家一起战胜新冠肺炎病毒。”我继续说道。
“没用的,我的病是治不好的。”他原本闭着的眼睛微微张开。
何明坤与患者交流
“别担心。我刚从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转过来,我们广东中医医疗队在那里接管了多个隔离病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多数患者已经康复出院。所以您要对自己和我们医疗队有信心。”我鼓励他。
“真的吗?我的病情很重!”他半信半疑。
“周爷爷,现在您需要做的就是好好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好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咱们一起加油!好吗?”我做了个加油的手势。那一瞬间,我看到他忧郁的眼神中掠过了一束光,仿佛看到了希望,原本紧锁的眉头也有些舒展开来。
由于周爷爷进食时会偶有呛咳现象,为避免发生误吸,午餐时我主动提出给他喂饭。趁着陪他用餐的时间,我再次和他拉家常。也许是感受到了我的诚意,周爷爷慢慢开始讲他的故事、武汉的风景名胜、特色小吃,特别是讲起儿子和孙女为照顾他,坚持要在病区陪伴他时,他有些动容。人在生病的时刻,亲情是最好的一味疗伤药。在抗疫战场上,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温情,亲人之间、医患之间、医护人员之间……这些温情凝聚成巨大的力量,成为打败新冠病毒的利器。我被这种力量深深地打动!
饭后,我鼓励他在床上做踝泵运动,周爷爷坚持做了三四组。之后,周爷爷说想和我合照留念。于是,队友为我们留下了这温馨的一幕。以爱为指引,让我慢慢走近你。
出舱时,我经过雷神山医院医护人员亲手涂鸦的文化长廊,感受到满满的抗疫必胜信心。舱外,微风细雨,阳光在云层的遮蔽下仍努力地照向大地。春天已如约而至,一切的美好也将接踵而来!
3 月 28 日 星期六 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阴
今天,我们在武汉栽下“友谊之林”
讲述者:国家医疗队队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麻醉科主治医生全承炫
到昨天,我们病房病人只剩4人了。按国家统一部署,我们将于这两天清空病房,把达不到出院标准的病人,转科至留守的六支北京医疗队所在病房中。
算算日子,我们在武汉已经快两个月了。这一部署后,我们返家的日子就不太远了。今天,我们还收到了一项“新任务”。我们接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通知,各支仍在同济的援助医疗队人员,一起到医院参加植树仪式。我们医疗队在8:30左右就赶到了植树地点,其他医疗队陆陆续续也到了。包括我们兄弟医院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还有山东、吉林北京等多支国家医疗队。
国家卫健委焦雅辉局长的到来,让现场气氛到了高潮。植树仪式中,医疗队代表、北大三院乔杰院长首先发言,回顾了在同济的医疗工作,并代表北京队表达了继续奋战的决心。焦局长随后发言,她回忆2月初,局里给各省打电话要求支援武汉时的情景,感动于两个月后的今日,大家已看到胜利曙光。
今天这个日子,我感触良多。这么多日夜在武汉的共同相守,已让每个援助医疗队,都与武汉同济医院融为了一体,大家抱团取暖于武汉的寒冬中。幸运的是,经历寒冬后,2020年的春天如约而至。我们在这里,一起植下这片“友谊之林”,种下有纪念和象征意义的生命之树、希望之树、健康之树,是多值得珍藏心中的事。
启动仪式后,我们各医疗队分头行动,选择一片区域植下了代表自己医疗队的树苗。我们医疗队在王知非队长和刘作良副队长的带领下,植了4棵树。
今年以来,我们一直都在病房中,和患者一起,与新冠病毒做斗争。我们并无心顾及和欣赏武汉的美丽春景。有遗憾,但这个遗憾今天补上了。我们在这里种下的树苗,它们会茁壮成长。待到来年樱花盛开时,我们再来武汉赏春,再来武汉相聚。
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叶青 俞慧友 通讯员 谷一 曾理 尹蕾 宋莉萍 李姗 约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