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0月17日电 题:景瓷“七十二变”涌现新业态
新华社记者黄浩然
景德镇,有着1000多年的制瓷史。千百年来,一双双能工巧匠之手,通过“七十二道工序”,演绎出泥与火之歌。
千年窑火不熄,世代匠心不陨。一个产业支撑一座城市千年,一座城市也不断赋予一个产业生机活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近期正式印发,实施方案提出,发展陶瓷文化旅游业,打造陶瓷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科技创新发展平台……
从制瓷“七十二道工序”到瓷业“七十二变”,景德镇这座因瓷而生的城市,正因瓷而变。
文旅相加 放大“陶瓷+”
眼下正在举办的景德镇国际陶瓷灯会现场流光溢彩、游客如织。这场将四川自贡彩灯文化与景德镇陶瓷文化有机结合的灯会,为国内外游客呈上了一道精彩的文化盛宴。
据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统计,仅今年国庆节期间,景德镇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98.91万人次,同比增长16.77%,旅游总收入56.15亿元,同比增长23.68%。
在距景德镇市区十余公里处,有个叫“三宝”的小山村。20年前,这里只有几处破旧的农舍,很多人不知道北宋年间这里曾遍布民窑和水碓,出产的瓷器进入寻常百姓家。20年后,这里已成为世界陶艺胜地,年均接待千余名外国艺术家,重新散发出光芒。
110多间陶瓷工作室、48家陶瓷工厂、100多名国内国外艺术家常驻在此,独具特色的民俗、咖啡厅、文化馆、双创空间错落有致。如今,整条山谷演变成一个艺术聚落,陶瓷文化创意和陶瓷文化旅游成了整条山谷的主题。
以“陶瓷+”为核心,千年传承的制瓷技艺和文化记忆成为业态创新的“沃土”。
“景德镇将打造陶瓷文化旅游核心产品,完善旅游要素配套服务。”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池红说,将指导景德镇编制陶瓷产业规划,推动试验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构建完善的文化旅游体系。
跨界混合 激发创意
今天的景德镇,陶瓷业本身已延展于艺术、绘画,甚至是物理、化学、材料等方面,跨界混合交流无所不在。
2019年4月,“陶溪川艺术与科技实验室”项目正式落户江西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将以国际当代艺术为重点,吸引全球更多的艺术家、科学家前往景德镇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据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刘子力介绍,项目设有美术馆、博物馆、工作室、高级工坊等一系列设施,将建成占地6万平方米的多门类艺术创作综合体。
作为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本、现代陶瓷工业遗产保护的典范,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前身是一家老旧国营瓷厂,经过改造,如今已经成为年轻人创业生活、老年人寻找回忆、外国人寻找中国文化的诗意栖居之地。
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总负责人本尼迪克特·阿里约特说:“景德镇历史上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大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汇聚于此。如今,我们希望能在景德镇的陶溪川促进艺术和科技的结合,让世界各地艺术家相互碰撞,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
景德镇,这三个字本身就成为一个巨大的“IP”,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这里的陶瓷产业逐步向创意产业转型,愈加契合后工业时代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相统一,愈加重视手工、个性、美感等元素的趋势。
科技赋能 转型升级
一座人文之城浸透创意气息,一座历史之城彰显现代活力。
现代工业生产线、陶瓷3D打印……从日用陶瓷到精细陶瓷、特种陶瓷、科技陶瓷等,景德镇正在打造陶瓷创新链和产业链。
走进景德镇邑山陶瓷工业园,37栋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这个总投资45亿元的园区,为打造全球先进的智能陶瓷工厂,从德国引进了7条世界顶级自动化生产线,打造起一座近3万平方米的一体化智能工厂。
“景德镇过去是‘打样天下第一,量产无能为力’,现在工业生产线可以为手工作坊提供量产服务,而手工作坊则为工业园提供了创意设计。”邑山工业园的总经理于秀来说,智能生产线联合手工作坊,这个园区可以年产陶瓷产品7600万件,实现年产值15.2亿元。
通过科技赋能,带动业态创新,新技术的应用正为传承千年的陶瓷产业做出新的注解。
在一般人看来,人们所了解的3D打印材料多为塑料、金属等材质。然而,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陶瓷3D打印体验中心,科技创新已经让3D打印陶瓷成为现实。
“从72道工序到‘三步走’,从半月劳作辛苦到3小时搞定,即使是从未学习过陶艺的普通大众,也能轻松由此把自己想象的陶瓷造型变成陶瓷作品。”陶溪川陶瓷3D打印中心负责人宁得赞说,随着陶瓷业态越来越丰富,我们相信陶瓷3D打印技术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从手工陶瓷产品引领,到陶瓷文化产业引领,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将书写新的辉煌。”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