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黑河10月13日电 题:边疆义诊何以利长久——北京医务志愿者瑷珲义诊侧记
作者 李晗雪
由顶尖医院专家在医疗条件落后地区开展的数日义诊,能否带来即时诊断之外的长久影响?瑷珲镇的一次义诊,或可提供部分答案。
近日,百余名北京医务志愿者在“同心·共铸中国心”2019爱辉行大型公益活动中来到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12日,其中十余名北京各大医院的各科专家前往爱辉区瑷珲镇开展义诊。
瑷珲镇位于黑龙江西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之地;今有万余人口,其中约八千为农业人口。
“早晨7点,附近居民就来排队挂号了。”瑷珲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郭胜忠说。9点义诊正式开始时,卫生院一层已挤得水泄不通。有居民甚至同时挂了三个科室的号。平常每日只有十余人就诊的卫生院,今日挂号近三百人。原定义诊时间结束时,还有居民开着三轮车,载亲友赶来看病。
郭胜忠介绍,卫生院设备相对陈旧,人才也不足,在一些大病诊疗上力不从心。此次北京专家前来义诊,当地居民都很珍惜就诊机会。
“北京专家确实和咱这儿水平不一样,讲得真好,也挺耐心。”刚看完病的郭秀兰向记者展示义诊专家写给她的处方和治疗建议。
不过,义诊的意义,是否仅限于当日开出的一张张处方单呢?
义诊当日为居民解决的漏诊、误诊,自不在话下。北京电力医院副主任医师王明清认为,许多疾病是慢性病,一次就诊并不能治愈,但可以借此告知病人日常注意事项,往后如何做检查,应该怎么办。
“不过,受益更大的应该是当地医务人员。”“同心·共铸中国心”组委会专家团秘书长朱树健说,十余年来,组委会选在有“少数民族多”“边疆”“贫困”特点的地区组织医疗公益活动,当地医务人员可从义诊专家身上学到更多的诊疗手段、方法和更新的医疗知识、技术。
此外,每到一处,都会建立起义诊专家与当地的联系机制。专家们不仅将联系方式留给当地医疗机构,也留给当地病人。由此,一方面,义诊专家未来可持续为当地提供咨询帮助,同时,许多受助地区的医护人员借助这一联系机制,得到了前往北京等地医疗机构进修的机会。
此次活动中,不止一位义诊专家向记者谈到自己如何帮助过以往义诊地的医生与病患。“这可以省去贫困地区病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北京市上地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汪素坤说,地方医生发来的疑难病例,她全都尽力分析;病人发来的病历、检测结果,若不属她的专业,便会帮忙找其他科室专家咨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主任医师肖珉则说,比单次诊断意义更大的,还有义诊中健康意识的宣传。她在藏区义诊时,发现当地有重度高血压病患竟从未服用降压药,可见健康宣传之欠缺。“很多疾病到晚期,再好的医生也只能做到‘保命’。因此,建立识别、应对早期疾病的健康意识更加重要。”
朱树健也谈到,贫困地区居民常等到“扛不住”,才去看病,为时已晚。在当下城乡交通已较便捷、到大城市看病并不困难的情况下,提升居民健康意识至少与提升乡镇医疗条件同等重要。这也是“同心·共铸中国心”系列公益活动多年来的重点之一——让专家在义诊过程中宣传健康生活常识、理念等。
“我们在医疗公益活动中,能做出的给当地改变最大的事,可能就是这些宣传常识的小事。”朱树健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