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阳10月3日电 题:脱贫攻坚的“贵州经验”:农村产业革命结出硕果
中新网记者周娴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任务重。
“走不完的大山,看不完的辛酸。”贵州曾被贴上“贫穷落后”的标签。
资料图:8月20日,紫云县白石岩乡红芯红薯种植基地,种植户周莲菊(左)和班技敏喜迎红芯红薯丰收。近年来,贵州省紫云县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模式,使红芯薯种植成为当地民众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贺俊怡 摄近年来,贵州省通过大胆实践,取得可喜成就,成为中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
2013年至2018年,贵州省减少贫困人口768万人,每年减少100多万人,33个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4.3%。减贫人数全国第一,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贵州样本”,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与此同时,贵州省经济增速连续8年居中国前三位。
2018年,时任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到贵州考察后评价:“贵州是我见过的最令人鼓舞的脱贫范例之一。贵州在努力消除贫困的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成绩的取得,在于贵州一直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曾经埋藏在大山里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如今成为山外抢手的宝贝,昔凋敝的农村、离乡背井的农民,变成令人向往、充满诗意新农村,大部分农民通过“三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我们的韭黄是无公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卖到上海、浙江,抢手得很!”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村民们自豪地说。普定县种植的韭黄一年收割3次,亩产2500公斤左右、产值约2万元(人民币,下同),已带动当地贫困户1281户5775人。
偏居一隅的贵州普定韭黄何以走俏?化处镇党委委员熊元兴介绍道:这得益于贵州省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后,普定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带来的规模效应。
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不仅关系贵州贫困农民脱贫,而且关系2000万农民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小康路。
贵州正在兴起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依托当地资源,提倡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
2018年2月以来,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贵州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采取超常规举措,深入推进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的革命性转变。
据了解,2019年上半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联席会议的召集人,由12位副省级领导分别领衔推进茶叶、食用菌等12个特色产业,重点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并结合产业发展需要,研究产业发展、制定了相关方案或规划,明确到2020年的产业发展任务书、时间表、线路图、责任人。贵州省级财政加大对12个特色产业的投入,每年安排12亿元专项资金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产销对接,走“菜单式”扶贫新路;黔货出山,发展成为对口帮扶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走出国门,“扶贫菜”端上东南亚餐桌……
资料图:在贵州独山一家丝绸生产公司,员工正在生产丝绸产品。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桑蚕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已种植桑树4.46万亩,桑蚕产业覆盖农户7463户,其中贫困户3938户,种桑养蚕已成为该县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之一。 瞿宏伦 摄通过一年多来的努力,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2018年贵州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9%,位居中国第一;贵州省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万亩,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6万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6%,为近年最快增速;2018年实现148万贫困人口脱贫。
走进仁怀市喜头镇中心村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淡淡果香沁人心脾。
喜头镇中心村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是当地猕猴桃产业核心区,占地600余亩,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村民们每年可以得到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费、务工工资等多项收入。
资料图:9月17日,贵州省榕江县阳开梯田,一位苗族妇女在田间收割稻谷。金秋时节,贵州各地进入秋收繁忙时候,民众抢抓农时,喜迎丰收。 贺俊怡 摄村民秦敏不仅是基地的股民,同时也是基地的工人。如今,猕猴桃种植基地已经成为她家的致富地。看着丰收的猕猴桃,她忙在手上,乐在心头,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介绍道:“2016年,把家里的两亩土地流转给猕猴桃基地了,一年的土地流转费有1500元。以前自己种传统农业的时候,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现在不仅有土地流转费,还在猕猴桃基地里面务工,一年的收入有2万元到3万元,比自己种划算多了。”
近年来,喜头镇以产业促脱贫,积极谋划“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为民众带来了发展的支柱。
资料图:7月16日,布依族妇女在贵州望谟石屯镇喜独村百香果种植基地采摘成熟百香果,供市场所需。近日,贵州省望谟县石屯镇喜独村百香果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布依族果农采摘忙。 贺俊怡 摄在贵州这样以产业为发展引领,实现一村一品、一县一品的农村产业革命正在成为脱贫攻坚核心力量,集成为贵州脱贫攻坚的重要法宝之一。
贵州的扶贫成效是中国减贫的缩影。中国快速发展正惠及亿万民众,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
当前,贵州还有51个贫困县、155万贫困人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贫困县退出只是脱贫攻坚阶段性的成果,如何巩固脱贫、抑制返贫,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任重道远。”贵州省扶贫办主任李建表示。
按照规划,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贵州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到2022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2035年,贵州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随着这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改变农村贫困面貌、提升贫困群众收入的各种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脱贫攻坚决战之年,贵州措施有力、步履稳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