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期间,出席第74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正式对外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这份报告通过对中国粮食生产用地、地表水环境、城市化进展状况、城市细颗粒、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体案例分析,充分展示了地球大数据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重要推动作用。在当前监测评估SDGs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这份报告为监测评估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从而为2030年议程全球落实提供助力。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在系统总结现代人类发展经验和教训基础上,通过深入探讨和广泛协商,于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上获得一致通过,其核心是17个SDGs和169个具体目标,旨在全面改进人类生活生产模式,追求更加公平、包容、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宏大的、理性的、系统的和科学的发展蓝图。
SDG目标十分宏伟,但实现SDGs的道路却充满挑战,艰巨且崎岖。其中摆在各国面前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如何监测SDGs执行进展并就此制定科学政策。目前SDGs的230多个评估监测指标中,约39%处于有方法无数据状态,还有16%指标既没有统一的方法也没有数据。显然,数据是实现2030年议程的核心,如果没有科学可靠的数据,SDGs是否真的得到落实、落实到什么程度就无从正确地判定,从而影响各国政府的政策制定。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挑战所带来的机遇,2018年中国科学院团队启动地球大数据支撑SDGs项目,结合地球大数据的优势和特点,针对和地球环境密切相关的指标开展了艰苦的工作,整合多源数据,通过不同学科和领域间知识与数据的交叉集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很有意义的成果。中科院将其中粮食生产用地的可持续性、地表水环境、城市化进展状况、大熊猫栖息地和钱江源国家公园保护等12个研究案例汇集成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
这些案例使用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和方法,刷新了对这些重要议题的认识。例如基于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光学影像融合生产了全球10米分辨率不透水面产品,弥补了土地消耗率与人口增长率比率(SDG 11.3.1)指标监测数据的缺失,为开展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确保消除贫困和解决零饥饿等目标的重要途径。报告围绕土地生产力、水资源利用和化肥施用风险,采用地球大数据及其处理技术与模型,实现1987-2015 年中国耕地产粮可持续发展进程监测,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朝着更为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和响应措施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支持。
数据共享是消除数据孤岛,提高数据交换共享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地球大数据支撑SDGs的关键要素之一。中国科学院正积极建设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以打破数据共享的政策壁垒,完善数据共享评价体系,建立数据共享指标等可操作的知识产权保障机制,确保共享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保证数据可发现、可访问、可交互、可重用、可引用,实现多领域分散数据、模型与服务等全面集成,为地球大数据支撑SDGs实现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目前数据平台已经发布了5PB数据,并将以每年3PB的数据量更新。该数据平台还同时汇集了各种新的地球大数据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可为各国专业人员提供方法和工具上的支持。大数据技术正快速增进我们对地球生存与发展环境的认知。原来看不到的,现在可以看到;原来看不清的,现在可以看清;过去看不明白的,如今可以较以前无法想象的效率和视角来洞悉。众源数据的海量生成、各种航空观测平台特别是无人机的大量应用、新型技术(深度学习、云计算等)的发展,以及地球大数据平台的建成构成了革命性爆发式大数据增长态势。如果说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如同工业时代的石油,则地球大数据技术既是数据石油的采油机和炼油厂,更是数据油矿的贡献者。
地球大数据支撑SDGs的项目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大有可为的领域,地球大数据支撑SDGs项目团队正不懈努力,致力于为实现SDGs构建宏大全面和精准的数据体系,为2030年议程全球落实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在形成报告的整个进程中,我们见证了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们夜以继日的工作。青年一代对科学研究工作充满了热情与执着,他们与祖国发展建设同步脉动,这令人十分感动,更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发展的光明未来。科学强,国家强。青年有望,国家有望!(作者:中科院韩群力、孙中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