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丽水9月13日电(记者 奚金燕)时代车轮向前,承载着荣光和希望的革命老区,当下如何再续辉煌,亟待破题。这其中,发生在浙西南的一场关于“红绿融合”的实践值得关注。
位于西井村的中共浙西南特委旧址 奚金燕 摄地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的龙泉,坐拥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禀赋。乘着新的风口,龙泉将红色信仰融入绿色发展,以红色元素添彩绿色产业,迎来了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对该省乃至全国都颇具意义。
红色文化历久弥新润泽信仰之田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若要重温那段革命岁月,位于浙闽边陲的龙泉市住龙镇碧龙村是一个好去处。
西井村内的革命历史陈列室 奚金燕 摄穿越重重山影,甫过村口,便能看到赫然屹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这便是浙江省惟一一座村级革命烈士陵园,碑后数棵苦楮树遮天蔽日,无言守护着青山忠骨。
1936年至1938年,刘英、粟裕、张麒麟等革命先辈在此浴血奋战,点燃革命火种。当时碧龙村先后有80多位村民入党,有8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硝烟远去,但碧龙村的红色印记不曾褪色,中共龙遂县委驻地等革命旧址依旧保存完好,“三块银元交党费”等革命故事依然口口相传。
溪头村八棵树公园 奚金燕 摄“没有他们的出生入死,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不敢忘也不能忘。”2013年,碧龙村党支部书记杨洪春带领村民自筹自建了这座革命烈士陵园,吸引了许多外来游客来此缅怀英烈、重温红色历史。
在龙泉,像这样的红色山村并非孤景。作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龙泉境内重点革命遗址总数达139处。
溪头村风光 奚金燕 摄在龙泉市主要领导看来,用血和火铸成的革命老区是历史丰碑,其所蕴藏的红色资源、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丰满厚重,是龙泉未来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不仅要珍之重之,还应传承好、利用好,以“红”促“绿”,实现红绿深度融合发展。
红绿融合渐入佳境革命老区焕新生
红色文化与青山绿水相融,能迸发出多大的能量?答案或许可以从龙泉得以预见。
走进住龙镇西井村,山清水秀,很难想象,这里曾战火不断。步入村内,山间炮台、中共浙西南特委会议旧址、红军宿营地旧址天心寺……一物一什历经沧桑,却蕴藏力量。
近年来,西井村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经典示范区,设立了革命纪念亭、革命历史陈列室,修建起了游步道,还开出了民宿,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瞻仰和休闲。村主任范启发说,过去村民增收“无门”,如今增收渠道不断拓展,用蜂蜜为红军战士疗伤的故事还卖俏了农家的土蜂蜜。
西井村的嬗变生动地印证了红绿融合为“两山”转化开辟了新通道。住龙镇党委书记李宣表示,住龙作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当前正在把红色旅游、生态休闲游、研学游等融为一体,通过红色之旅带动绿色发展。
当前,龙泉住龙、安仁、宝溪、城北、岩樟等各个红色山乡或挖掘自身独特资源,以凸显个性化,或结合其他特色产业,满足多元需求,红绿加速融合。
今年“五一”期间,革命老区累计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3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8.3%。
红色信仰迸发新活力赋能高质量绿色发展
红色信仰是牵引前进的深层动力。新时代下,龙泉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将红色信仰融入绿色发展,锻造了一支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的“基层铁军”,缔造出了一番新气象。
宝溪乡溪头村是革命摇篮,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这里打响了入浙第一枪。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山高路远的溪头村渐渐成了面临消亡的贫困村。
转折发生在2008年,村两委决定提出“自筹资金在村口建一个公园”,十天内,村口的违章厂房就被全部拆除。随后,挨家挨户筹集了资金5万余元。
“为了省钱,我们就地取材,从河里摸石头来铺路,再动员妇女们用清洁球把每一个石缝都擦了一遍……”吴美芬回忆道,正是这样才有了今天的“八棵树公园”。
“齐心协力共创美好的八棵树精神正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吴美芬说道,此后溪头村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引领,治水拆违、美丽乡村建设马不停蹄,村居环境日新月异。
近年来,溪头村大力挖掘红色元素,中国工农红军先遣部队随军银行、红军亭等革命旧址成为了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村中古窑里等23家民宿生意红红火火,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
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近年来,龙泉通过大学习大讨论、“重走红军路”等形式,重温浙西南革命历史,接受传统革命教育的洗礼。已累计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学习930余场次、参加学习讨论干部群众2.8万余名。
在红色文化的浸染下,龙泉党员干部用行动继承精神,用精神指引行动,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干事创业激情,推动各项事业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留下了新风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