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人物志:尼玛顿珠与藏北高原牧民的“脱贫记”

2019-09-10 12:26:20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中国70年)人物志:尼玛顿珠与藏北高原牧民的“脱贫记”

中新社西藏阿里9月10日电 题:尼玛顿珠与藏北高原牧民的“脱贫记”

作者 江飞波

2018年年底,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区抢古村村委会院内码放了28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现金,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在现场宣读:2018年,合作社施工队、机修厂、洗沙场收入达118万元,牧业收入132万元,茶馆、商店37.7万元……全村牧民将根据参股比例和全年所得工分核算,分取现金。

资料图:西藏藏北高原海拔最低小镇迎来暖春桃花开。赵朗 摄资料图:西藏藏北高原海拔最低小镇迎来暖春桃花开。赵朗 摄

这一切与尼玛顿珠几十年前的记忆大相径庭。今年54岁的他接受中新社专访时回忆,小时候藏北草原实行分配制,他一家9人所分得的糌粑有限,“一天只有一顿能吃上糌粑,不够怎么办?我阿妈教我,把风干的羊肺、羊肝磨成粉末,和着糌粑一起吃。”尼玛顿珠说,虽然难以下咽,但可以避免挨饿。

尼玛顿珠所在西藏阿里改则县物玛乡地处藏北高原腹地,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他说,自己小时候没有上学的想法,6岁起便开始帮阿爸、阿妈放羊。

1986年,21岁的尼玛顿珠和隔壁草场25岁的姑娘普西绕恋爱、结婚。“她家和我家各分了些绵羊给我们,算是成家立业了。”尼玛顿珠说,两家还相互给他们做了套崭新的藏装,当作新婚礼物。

因为热心为村民办事,1996年,尼玛顿珠被抢古村的村民们选为村干部。

“不要再过食不果腹的穷日子”是抢古村诸多村民的想法,他们一直在尝试摆脱贫困,“2007年,我们召集村里6名牧民成立了一支施工队。但是墙怎么砌?和水泥的比例是多少?6人什么都不知道。”尼玛顿珠回忆,当年他们为一位村民砌墙,结果质量不行,只能推倒。

后来,他们主动“交学费”,请来日喀则的施工队师傅,学习砌墙、和水泥等基础技术。

2008年夏天,政府划拨资金为改则县牧民建设标准化羊圈,附近其他村都是外地施工人员建设,而抢古村实现了自建。当年,抢古村的劳务收入达到了15万元。

尼玛顿珠说,2012年村里集体商讨,决定投资4万元开设一家甜茶馆。没想到第一年就回本了,且有盈余。2013年,他们再次投资56万元开了一家商店,利润可观。

更大的机会在2015年,当时阿里地区决定在改则县进行牧区改革试点,县里想把抢古村列为试点村。

尼玛顿珠回忆,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当时主动找到改则县改革调研组承诺:要为牧区改革发展探索新路。“那时我们村有49位贫困村民,贫困面约20%,牧民们都想摆脱贫困。还有,我们的基层民主工作比较好。”他说,这些为以后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试点最终落地抢古村,改革工作开始后,抢古村决定必须结束以前分散牧羊的放牧方式,解放更多的劳动力。随后是召开村民大会,商定成立合作社、确定分配制度等。

尼玛顿珠说,任何改革都有阻力,他们村部分牧民不愿作出改变,同时对当时确定的“工分制”有所疑虑。

抢古村决定先成立合作社,将全村5000多只牛羊分为公羊(牛)、母羊(牛)和羊(牛)羔组,细分下来,他们发现只需40人左右,便可以照看好全村的牛羊。

随后,抢古村将茶馆规模扩大到3家,商店扩展到两家。施工队重新组合,添置运输设备,还成立洗沙场、农机修理厂等,吸纳全村的剩余劳动力。

尼玛顿珠称,2016年,抢古村实现纯收入近130万元,他们将其中的105万元用于牧民分红,分红依据是牧民的参股比例和全年总工分。“此前不愿作出改变的和对‘工分制’有疑虑的牧民,在分红当天,想法彻底改变了。”

值得一提的是,抢古村还将纯收入的4%用于帮扶村里的无劳动力者和孤残老人;出台了在校生可以获得照顾性计工分、发放教育补助等措施。抢古村实现了“老有所依、幼有所学”。

此后,牧区改革试点工作步入正轨。2017年,抢古村成为改则县第一个脱贫摘帽的村子。

2018年12月18日,中央授予尼玛顿珠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西藏牧区改革的‘排头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