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农村,儿时的记忆中,经常能看到穿着补丁衣服在地里干活的大人们。那时,人们的衣着色调以灰色、蓝色为主,粗糙单一,穿衣不求多美观,主要是为了遮体御寒。
那时,大家穿衣买布料要凭布票定量购买,一般只有等过春节时才会享受穿新衣服的待遇。小时候,我和弟弟妹妹及伙伴们都是掰着手指盼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时才能吃顿饺子,穿上新衣服。
我们家6口人,人多布票少,布票还要集中用在家里添置被褥等大的用料方面。母亲白天在地里挣工分,为了不让我们过年时穿带补丁的衣服,她总要熬夜,利用城里亲戚穿过的旧衣服为我们改做“新衣”,加班纳鞋底给我们做新鞋。
尽管衣服不是真正的新衣,但能穿上没有花补丁的衣服,我们也非常开心。“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给老三……”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熟悉的穿衣顺口溜,也是当时生活的写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纺织产品的不断更新,穿衣开始讲究样式和质量了。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们家搬到了县城,家里人的衣服越来越多了,质量也越来越好,可随意自由购买。那时已很难看到有人穿补丁衣服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论城里还是乡下,人们的穿着打扮越来越靓丽,多彩的服装和时尚的设计取代了过去单调的颜色和单一的款式。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生活渐渐富裕,人们的穿着更加现代、时尚,选择服装不再只图便宜而更看重款式、个性化。
到了21世纪,中国人的穿着已与全球同步。补丁、毛边裤等反倒成了年轻人追求时尚、个性的穿衣元素。
7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最直接地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最形象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最生动地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作者:安秋梅
见微知著,透过穿衣这件日常小事,让我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巨大变化,以及我们身处其中的幸福生活。
(自治区文联《西部》杂志“我和我的祖国”征文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