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9日-11日,“天府健谈·CHS 2020第五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正式召开,本次峰会由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和四川省卫生健康委指导,成都市卫生健康委支持,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全科医学与健康管理工作委员会与亿欧大健康联合主办。
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已成功举办了4届,本届峰会以“分布式创新·重构健康生态”为主题,采取1场主会场+4场分论坛+若干配套活动的形式,聚焦创新药、智慧医疗、非公医疗、健康管理、健康大数据应用等五个主题,聚集政、产、学、研、投各界上百位医疗行业大咖,共话大健康产业创新之道。
当前,全球抗疫之战仍未彻底终结,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格局也正面临重构,尤其是疫情引发的对医疗系统的检视与思考,新基建政策的落地实施,让“智慧医疗”成为当下热门话题。
在10月11日上午的智慧医疗产业论坛上,来自医院及企业端的多位行业大咖齐聚一堂,共同分享、探讨开启智慧医疗新时代的钥匙。论坛现场,亿欧大健康也发布了《2020年中国智慧医院现状及趋势研究》,报告从智慧医院的概况、主要参与的建设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方面,介绍了中国医院智能化发展的情况。
纵观整个资本圈和人工智能圈,医学影像AI产品仍是关注热点。从2016年到现在,医学影像AI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从此前布局密集的糖网筛查和肺结节,逐步扩大到骨龄、乳腺、骨折等病种,去年一些AI公司和医院也进行了临床验证、寻求多病种模型的研发和应用。
作为医学影像AI的前瞻者,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刘士远一直关注并积极推动AI产品的试用与反馈,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30余年的他,结合其观察和体验,从宏观层面深度解析了中国影像AI研发应用现状及趋势。
从政策、技术、投资三个层面,刘士远指出,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整体的市场已经初步形成,疫情推动多方加速产品价值提升与落地。根据亿欧智库此前的推算,到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院端)将达到17.53亿元。
基于这样的市场空间,刘士远也对医学影像AI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八大趋势研判,在他看来,医学影像AI产品将向多样化发展,加深产品功能垂直深度,同时将逐渐完成诊疗闭环的打造,“从诊前、导诊、问诊、诊断、检查、治疗的完整过程,整个闭环都需要AI的参与。”刘士远说道。
不过,刘士远也指出,尽管医学影像AI目前在肺结节、冠脉等临床使用场景都有很好的应用体验,但依然面临比较多的挑战,“首先是产品层面,是不是符合临床场景,在商业层面,怎样对临床进行验证?怎么让用户买单?怎么样定价?怎么样分级别?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除了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结合也是医疗领域探索的话题之一。拥有临床医生与医院管理者双重身份,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一直是互联网“最热心”的用户,他在论坛演讲时,梳理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情况,“早期的互联网医疗是经济运行业务来往为纽带的HIS,后来互联网医院不断完善,几乎囊括了医院所有业务”。
与此同时,结合本医院的情况,施秉银还具体谈及了互联网医院建设实践,在他看来,把医院几乎所有功能都搬到网上来,与实体医院无缝连接,是比较难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用户体验要好,而这对于互联网提出了特别多细节要求”。
施秉银还表示,今年的疫情促进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制定规范、标准,以及技术创新和突破,此外,互联网医院更需要做的是资源共享和信息流通,而这需要制度和体制的保障。
除了医院、医生,随着5G技术的普及,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医疗的加速结合,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思考,如何跟上智慧医疗时代的脚步?如何结合企业已有业务,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医疗路径?
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巨头的动作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围绕“生态联结,构建智慧医疗体系”,京东健康智慧医疗总经理王东媛指出,让医院专心做核心医疗业务,京东健康则通过智慧医疗全场景生态,帮助医院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丰富运营能力,使线上线下一体化更便捷,医疗服务闭环化更流畅,健康管理多元化更全面,数字化医疗运营更精准。
在医疗AI领域,今年颇受关注的一件事是,2020年1月15日,国家药监局发出的第一张医疗AI三类证花落科亚医疗,其AI产品——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深脉分数®正式获批上市。论坛现场,科亚医疗研发部总裁曹坤琳也围绕科亚医疗的AI医疗器械首证经验做了分享。
曹坤琳指出,深脉分数®能从这么多款医疗AI产品注册过程中一马当先,率先在2018年进入创新通道,成功拿到第一张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三类证,一方面是说明科亚医疗的技术创新优势,更重要还与企业对产品和规划建设的重视密不可分。
百度健康总经理、百度健康医典总经理杨明璐则从场景和体验两方面分享了她的看法,围绕“智慧全场景,服务新体验”,杨明璐指出,基于百度的搜索入口资源和强大的AI、大数据能力,百度健康希望做好两层连接:一层是连接用户的需求和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另一层是连接好供给侧和供给侧需要找到的用户。
互联网巨头的医疗布局各有特色,在阿里健康的业务版图中,智慧医疗则被单列称为“数字医疗新基建”,这一业务具体涵盖码上放心追溯,医疗数字化等。“数字医疗新基建是我们提出的智慧服务总体架构,在数字智慧服务、数据处理、应用,我们下了很多功夫,包括院际的协同、医联体能力的串联等等。”阿里健康高级副总裁陈永胜在现场指出。
从整体上看,医疗AI在今年已经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上半年已有三四家企业获得了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不过,在行业人士看来,拿证固然重要,但规模化变现必须建立在产品成熟、过硬的基础上。
以美国R2公司开发的乳腺癌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系统为例,其于1998年就在FDA获批并上市,不仅其拿证的过程比较顺利,还说服了美国政府用医保来为其付费,但因为算法和产品做得不够精准和成熟,最终也没能为CAD打开一个规模化落地和盈利的新业态。
如何打造过硬的产品?如何真正让前沿科技落实到为产业赋能?围绕这一问题,由亿欧大健康董事合伙人兼事业部负责人梁永生主持,联影智能联席CEO周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主任胡红杰,上海长征医院影像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副组长萧毅,强联智创创始人兼董事长秦岚从医院端和产业端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周翔指出,任何一个新行业起来时的泡沫化对这个行业是有一定害处的,希望行业领袖尤其是医疗界、影像界的领袖能持续对这个行业进行支持、帮助、指导,医学影像行业还刚刚学会走路、跑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胡红杰则表示,医疗AI目前在临床的难点和痛点很多,医院真正在使用的或者即将使用的产品少之又少,希望跨界部门更多加强交流,同时也呼吁行政主管部门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包括机制、体制等方面,加强监督和理顺,使得医学影像AI能真正意义上快速健康发展。
萧毅也从两方面提出了她的想法,在她看来,作为医疗端,要有足够的包容心、耐心,接受任何一个能促进医疗发展的新生事物;而对于研发端,大家做产品时要真正和临床更多交流,用更多的耐心慢慢培育精致的产品——只有这样,整个行业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
强联智创创始人兼董事长秦岚则具体谈及了与GE医疗的合作,今年6月,GE医疗与强联智创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携手致力于推动脑血管疾病的精准诊疗,“介入治疗这个场景,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跨学科的结合场景,我们与GE医疗的互动和合作,更像是神经外科和影像科亲密无间的合作。”秦岚具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