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海联采办正式公布第三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的通知。诞生多个“一毛品种”的第三批带量采购已经尘埃落定。通知显示,此次集采共涉及56个品种,最终拉米夫定成唯一流标品种;参与的194家企业中拟中选企业为125家,拟中选药品品规191个,平均降价53%,最高降幅达95以上。
从第一批因医保局“灵魂式砍价”让带量采购获得全民关注,到第三批集采,已经贡献了多个行业10万+的带量采购,估计以后威力不会这么猛了。
医药人心里明白,这已经是行业大势所趋,要么主动接受并深度参与,要么有足够的实力,也能如这次备受关注的原研外企那般“傲娇”陪跑。从第一批带量采购,到集采扩围,以及不间断的地方集采,已经打过多次“预防针”的市场,对集采带来的影响正在逐渐“脱敏”。
未来,除了少数壁垒高、竞争格局较好的品种外,仿制药的高毛利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兴业证券认为,大部分仿制药都要通过集采实现以价换量,转为低毛利品种。我国仿制药市场逐步和海外趋同。国内药企只有在产品研发、质量上不断提升,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才有更好的出路。
集采的市场洗牌效应已经显现。第三批集采中,不少押注创新药的龙头企业均收获不菲。从已经中标的企业来看,研发实力较强的龙头药企入围品种较多。如,齐鲁制药和石药集团各入选了 8 个品种;扬子江药业和中国生物制药入选了7个;上药集团(上海医药)入选 6 个、复星医药和豪森药业 (翰森制药)各入选 5 个、恒瑞医药、海正药业及科伦药业各入选 4 个。
其中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翰森制药和石药集团均是市值千亿以上的创新药龙头药企,年研发投入费用达 20-40 亿元,已有多个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
本次集采大多数品种中,此前多数原研外企凭借先发优势、品牌效应和更好的疗效均占据市场较大份额。东莞证券数据显示,本次集采涉及辉瑞和默沙东5个品种,诺华、阿斯利康、礼来和优时比涉及3个品种,安斯泰来和施贵宝涉及2个品种。
而此次跨国药企的参与度明显不及前两批集采,共有3家外资企业入围,分别为卫材(甲钴胺片)、辉瑞(利奈唑胺片)、优时比(左乙拉西坦),其中部分品种降幅超过90%。而4+7扩围时外资中选品种7个,第二批集采外资中选品种5个。
这也意味着,跨国药企开始主动放弃集采市场。根据米内网数据,第三批集采的56个品种2019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合计销售额超过540亿元。根据涉及品种首年约定采购量及最高有效申报价,第三批集采涉及的最高约定采购金额约为226.4亿元。此次外资企业的选择,无疑将有助于国内仿制药企稳定公立医院市场份额。
以卡倍他滨和阿那曲唑片这两个医院销量大品种为例,根据 PDB 样本医院数据,2019 年销售额分别为 10.08 亿元、4.23 亿元,其中罗氏和阿斯利康分别占 75.14%和 87.43%市场份额,而本次采购罗氏和阿斯利康均以远高于最高有效申报价落标,中标的内资药企将瓜分公立医院用药的大蛋糕,市场格局将发生大幅改变。
随着集采持续推进,以药店为代表的院外市场渠道将成为外资原研和未中标企业关注的焦点。
中信证券认为,集采对龙头连锁药店的影响有限。在第一、二批集采实际降幅分别为 52%、53%的前提下,一心堂、老百姓第一、二批集采同通用名品种销售额分别实现10%、20%左右的同比增长。
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毅也在西普会上称,集采早期对大的连锁药店影响不大。一方面是中标的品种供不应求时,对于患者来说药店是一个选择渠道,同时连锁药店还可以享受处方外流的红利,另外,没有中标的区域还可以按照原来的价格销售。
另外, IQVIA 统计显示,“4+7”执行后未中标外资原研药在零售终端销量占比由 38%提升至 46%,中标品种由15%降至 9%。
而对于患者来说,只能通过零售药房来购买非中标的品种,尤其是那些原研药。急需满足的患者需求,加上非药品品种的快速增长,中信证券认为药店品类数量将有望超过医疗机构,且处方药的销量和客流量也将显著提升。
而在这种境况下,药店和药企正在探索一种双赢的合作方式。
中信证券调研显示,陕西省老百姓在2019 年3月执行 4+7 带量采购后,截至 11 月底中标品种(同品同规同厂)销售额及毛利额分别下降约 500/200 万元。
而与原研厂家深化合作(包括推出大包装、降价及返利等方式)效果显著。2020H1 老百姓第一二批集采带量采购同通用名品种毛利率仅下降 0.4PCT(其中落标原研品种毛利率反从 0 提升至 15%),零售药店终端价值进一步显现。
本文相关内容参考自:
中信证券:如何看待第三批带量采购的影响
兴业证券:第三批药品带量采购结果落地,规则及降幅逐步走向常态化
申万宏源研究:集采常态化,本轮降幅略超预期 ——第三批带量采购点评
东吴证券:第三批带量采购落地,医药行情回调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