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年内亚洲生物医药公司最大IPO规模纪录再次被刷新。
当天,泰格医药在港股主板上市,成为继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之后第三家“A+H”上市的CRO,也成为了冲刺下一个千亿市值的潜力股。当日收盘时,泰格医药报收113.3港元,总市值970亿港元。
在港股市场,泰格医药首日表现实属不易,回望A股,我们可以发现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冲上了历史高位,也催生了行业内史无前例的二十余家千亿市值企业。
千亿是一道门槛,而这道门槛前后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前行的一道印迹。2018年上半年,医药股走势强劲,当年5月下旬,A股医药股市值超千亿的共有5家,分别是恒瑞医药、康美药业、云南白药、复星医药、药明康德,而上海莱士、爱尔眼科、智飞生物、美年健康等也紧随其后。在港股,2018年年中,千亿港元市值的还有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复星医药和药明生物四家。
然而进入下半年后,A股医药股受到了长生生物疫苗造假、华海药业缬沙坦原料药事件、美年健康“假医门”等影响,出现遍地哀鸿的局面。在一系列黑天鹅事件之后,截至2018年8月下旬,千亿市值企业仅有恒瑞医药和康美药业两家。
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带量采购的推行、康美药业暴雷、财税核查、医保谈判等等历史性事件,曾经的千亿企业康美由于300亿财务造假跌落神坛,而龙头恒瑞则优势更显、稳立市场,市值从三千亿迅速上涨到五千亿,医药行业在变革中分化,同时确定性也日趋明显。
而就在疫情前的2019年年底,A股千亿市值企业涨回5家,港股也同为5家,恒瑞、中国生物、石药集团、药明系几家龙头的地位较为稳固。
2020年,在特殊的环境下,A股及港股破千亿市值医药企业数量翻倍,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2家。本文重点讲述制药公司。
国信证券、海通证券等数家券商分析认为,2020年疫情导致相关的医药股业绩和估值都得到了提升,2015-2019年医药上市公司业绩已经呈现较大分化,创新药械龙头的估值也逐渐分化,优质企业和产业升级的确定性日渐明晰。
2020年突破千亿市值的除了长春高新、复星医药等老牌明星股外,还有几只2020年的新股,例如君实生物、万泰生物以及短暂突破千亿市值的甘李药业。其中,君实上市首日即突破千亿市值,而甘李也用时不到半个月。但这几只新股却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质疑。
首先,这几只新股的上市出现在医药行业普涨的高点。其次,在政策面上,医保的战略性购买已经深刻影响行业,而唯有创新才能够获得机会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因而观察甘李药业和君实生物,我们不难发现,其市值遭到质疑的原因所在。甘李药业所深耕的糖尿病领域已经成为医保战略购买的下一步方向。糖尿病作为几大慢病之一,其患者数量巨大,用药负担沉重,口服一线用药二甲双胍已经纳入国家集采,而国家医保局一道放风的消息也暗示胰岛素或将成为下一个集采目标。
此外,糖尿病市场目前被赛诺菲、诺和诺德、礼来等跨国药企主导,尽管甘李的市场份额居前,但难掩巨大的差距,且在价格方面较外资优势不大,短期内难以快速提升市场份额。同时,近年跨国药企大举研发新型降糖药,已在全球市场取得巨大成功,而甘李药业在下一代产品上的研发还差不少路。创新优势也未体现。
因而无论是政策角度还是创新角度,甘李药业未能展示其高估值的理由。
至于君实生物,目前获批产品仅一款PD-1,在疫情期间其新冠中和抗体获得外资巨头认可,达成了一笔数额不菲的合作。因而现在的君实能否仅仅依靠一款PD-1和7.7亿的营收撑起千亿市值,这是市场的疑问,毕竟其在港股的市值目前不到500亿。
“没有公司永远是低估值,也没有公司永远值高估值。”海通证券首席分析师余文心在一份报告中分析表示,产品的放量是短期内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显然,甘李药业和君实生物较为典型地代表了两类中国药企:新兴的Biotech和传统的本土药企。而他们也都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君实的PD-1则处于放量阶段。
虽然历史展现的成功企业无非就是稳固的龙头和具有独门绝技的Biotech,但我国的国情下涌现出的更多是仿创型企业。
申港证券认为,虽然我国国情决定仿创仍大有可为,但无心做真正创新的仿创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让自己与恒瑞医药、翰森制药、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齐鲁制药这些在国内已形成明显头部优势的企业同台竞技,那么从长期确定性和减法逻辑的角度出发,这些头部药企才是好得多的投资标的。
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那些管线上培育了重磅产品的企业显然更能够为自己造血,从而支撑起研发和并购。例如恒瑞,2019-2020年获批与预期获批的产品达到3个,其中年销售峰值预期达到30亿的一个,达到5-30亿的有两个。同样逻辑的企业还有中国生物制药、石药、瀚森等。
而对于Biotech来说,需要的同样是不止一款“PD-1”。
目前国内的Biotech大部分未有产品获批,少量实现产品上市的也仅有一两款产品。在目前二十余家千亿市值企业中,属于Biotech的除了君实就是百济神州,而百济神州则通过其强大的商业谈判能力,获得了大量管线资产,加之持续加码自身的研发管线,积累了深厚的身家。
但百济神州只有一家,大多Biotech短期内的目标必然是快速推进临床以及实现产品的放量。百济神州、君实、信达等企业产品获批不足两年,短期内外界的评判仍需通过其销售业绩体现。目前君实、信达的第一款产品—PD-1单抗实现了十亿上下的销售额。继续寻找大品种和持续增长的能力是他们获得投资者认可、获得高估值的关键因素。
历史也早已屡屡显示,头部药企的地位非常稳定,几乎不会被后进者动摇。后发的新兴企业想在已然巨头林立的行业中实现长期的生存和崛起,具备不止一款重磅炸弹产品,以及同时拥有研发方面的独门绝技都是必要条件。
例如稳坐千亿市值的百济神州,其自研管线上目前已经拥有PD-1和BTK抑制剂两个核心产品,PARP抑制剂也已递交上市申请,且建立起了以王晓东院士为首的大型研发团队和自己的研发特色,打造了自身的硬核。
但一个问题是,对研发技术平台很难进行量化估值。这也是为何我国部分技术平台优秀的Biotech企业,为融资反而不得不故意硬凑管线的原因。申港证券认为,这种资本市场实践中的估值思路和公司真正最核心要素之间的偏差,将成为Biotech企业不容忽视的确定性投资收益的来源。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说,余文心认为平台型企业才是更好的投资对象。在研发上,数量和临床速度至关重要,销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目前利用PD-1等机会建设产能,是一个好时机。更为重要的是,在建立上述优势的基础上,在下一波大的药物发现机会出现时能够抓住它。
但她也不否认,仅凭单药也能获得投资者认可,但这需要更强的价值挖掘能力。
中国的Biotech正在崛起,但对他们来说,研发背后的技术平台本身的开发和完善至关重要,这也是生产重磅产品的源头。而已有的巨头通过资本丰富管线时,往往都会通过并购等方式获取管线背后的技术研发体系,实现对某领域的真正切入,而非仅仅是获得产品的某个区域的权益。
毫无疑问,技术是发展的前提。
君实生物在国内第一个自行走通了PD-1单抗从前端设计到后端产业化全套环节,抗体设计的能力已得到验证,而未来的管线资产与研发能力的完善则是支撑其长期持续发展和千亿市值的关键。
但中国的医药行业呼唤的不仅是千亿市值企业,而且是真正能够立足于全球的企业。下一波大的药物发现机会则是促进新兴公司真正崛起的关键因素。这是历史给出的答案:特定阶段异军突起的公司之所以能涌现,与科技进步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基因泰克、安进、再生元、Biogen的崛起无疑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产物。重组DNA技术的大发展、杂交瘤等抗体技术的大发展是这些公司崛起的时代背景。在它们创业的阶段,PCR仪尚未被发明,重组DNA技术和杂交瘤技术等当前已非常常规的技术在当时做起来并非易事,让以重组蛋白药物、单抗药物为代表的生物药在当时是真正的处女地——于是先到先得,就看谁有技术实力先去掘金。这就是时代给予生物医药企业的红利。
总而言之,拥有数个重磅产品、拥有自己的硬核研发实力,最终能够抓住时代机遇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我们不仅要用市值来衡量它,还需要用伟大来形容它。
参考资料:
1 余文心,海通证券,《医药行业:寻找大品种和持续增长》
2 申港证券,《医药生物行业专题研究:Biotech崛起的确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