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办在《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中表示:“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前提下,进一步放宽互联网诊疗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制定公布全国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审批标准”。这表明,互联网医疗的范围会进一步拓宽,并明确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报销这一既定政策的推进。不过,互联网医疗审批标准将全国统一,这意味着当前以省级为单位制定的审批标准将全国统一,行业将进一步规范。
如果结合卫健委近日发布的《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来看,政策性互联网医疗平台呼之欲出,这将彻底改变当前的市场结构,对第三方平台公司构成真正的威胁。
自从2019年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之后,医保将互联网诊疗服务纳入报销已经非常明确,在2020年2月和7月分别再次得到政策的确认。不过,根据医保局的指导意见,其中的两大原则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将形成较大的影响:线上和线下一致原则、医保总额控制。
“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实行公平的价格和支付政策,促进线上、线下协调发展”。这一原则明确了线上和线下一致的原则,医保不会为线下没有的线上服务报销,互联网医疗只是线下医疗服务的延伸,不是新服务,而是原有服务的提升,主要是在效率和便捷性上。
“各级医疗保障部门要根据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特点,合理确定总额控制指标,完善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对于线下业务体量庞大的医院,线上业务分出去一部分医保占比较小,对其影响有限。但对于中小型医疗机构来说,一旦线上业务真能起量,势必挤压线下业务的医保额度,将对线下业务形成冲击。
长期以来,互联网医疗不能纳入医保,卖药是其核心收入来源,医院进入这一领域的动力较为匮乏。但随着疫情带来的冲击,各地医院加大了在互联网医疗的投入,以期通过线上诊疗为病人尤其是慢病人群提供续方配药的服务。由于大部分优质医院都是公立医院,在互联网医疗的建设和运营上的经验和能力较为匮乏,这使得其即使占据了医保总额较高和线下本身的优质品牌,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也在短期内很难获得快速发展。但随着医联体在全国进一步铺开和强化,由大型医院掌控的医联体内的互联网诊疗将逐步获得动能,从而挤压市场的其他竞争者。
医联体的最大优势是在内部创造了一个医疗资源流动的市场,通过基层和上级医院的协同不断扩张,互联网医疗是其有效的抓手。由于医疗服务更多是本地化业务为主,即使如克里夫兰这样的全球知名的大医院,其本地业务仍占据其收入的70%。因此,基于医联体来发展互联网医疗是更为有效的扩张模式。
《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再次明确了按照网格来划分医联体,由三级医院牵头,但同时又明确三级医院又可以跨网格提供服务。这明确了三级医院可以向下控制网格内的医疗机构,但自身又不受网格的约束,这将推动三级医院强化其吸引病人的能力。
从互联网医疗来看,核心是“建设医联体网格内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为基层提供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会诊等服务。”互联网医疗的主要作用在于方便上级医院的医生对术后康复、慢病人群和部分疑难杂症病人进行复诊,为其治疗提供解决方案。互联网医疗将带动下级医疗机构的病人进入上级医疗机构就医,从而为牵头医院带来了客流的进一步增长。
不过,牵头医院在获得门诊检查和药品这两块收入增长之外,更关键的是为其获取住院病源提供了入口。由于医院的主要收入来自住院,通过互联网医疗的触角,保证医院的病源是互联网医疗为医联体带来的最大收益之一。这也是松散型的城市医联体最为看重的。与紧密型的县域医共体不同,城市医联体的人财物都没有统一,各家医疗机构之间还是各自为政,牵头医院并不能完全控制下级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医疗获取更多病源是牵头医院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因此,基于医联体的互联网医疗本质上是构建了一个内部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这一平台虽然不像第三方那样覆盖全国,但由于医保报销的本地化和病源的本地化,全国性的第三方平台如果要在单个地区拓展是无法与建构于医联体之上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进行抗衡的。
医保都在线下医院手中,除了民营医院,线下医院则都被涵盖在了医联体,医联体都会搭建互联网医疗平台,统一控制了医联体内部的客源。这对没有医保额度,客源需要持续投入资金才能获取的第三方平台将形成较大的影响。第三方平台最为现实的发展模式还是寻求地区性的合作伙伴,但医疗服务本身的分散性特征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医联体需求不同,即使采取这样的策略也无法快速扩展。
随着政策推动医联体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将受到很大的冲击,将更为偏向类似Teladoc那样以开药为核心,以自费为主,解决偶发性医疗需求的服务供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