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美国还没有搞清楚,中国制造业为什么有如此之强的竞争力(也可能是装糊涂)。
中国整体出口竞争力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工成本低。如果美国还停留在这个层面理解中国制造,那我们就根本就不用担心美国了。在全球来看,人工成本比中国低的地方有很多,越南、缅甸、印度、孟加拉,还有人口更多的非洲,以及中东很多地区,人工成本都比中国低,而且整个政治方面,都可以由美国主导。为什么这些地区没有形成制造业新的中心呢?
这一轮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政治等层面的变化,将是空前的。
纵观人类社会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重塑全球经济和政治运行体系。拿最近半个多世纪的全球发展来说,二战使得英国霸权跌落,美国迅速崛起;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得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成了美国制造业的代工基地,奠定了其经济起飞的基础(有了亚洲四小龙)。
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使得美国重心转移到了中东,不再阻止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开启了真正的全球化发展时代;2007年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迟滞了美国复苏实体经济的计划,把主要资源投在了金融市场,而中国把大规模刺激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而后的十多年里,中国实体经济突飞猛进,连续超越了德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次疫情引发的危机,是人类的灾难,纯属黑天鹅事件,但这个时间节点正处在美国重振制造业,重返亚洲,围堵中国的战略背景之下,那么中国如何在此次危机之后面对美国的围堵?美国是否有能力挽狂澜复苏实体经济,从中国手中夺回全球制造业领导者地位?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正在采取的救市措施,也取决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刺激计划。
接下来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这足以影响未来数十年经济发展的不同刺激政策。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大手笔计划。
美国应对此次疫情的巨额刺激法案已经由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生效,法案有880页之多,总规模为2万亿美元。与此同时,美联储也将推出4万亿美元来稳定金融市场。
法案签署现场,看上去大家都很开心
特朗普在签署法案之后,发了一条社交媒体言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刺激方案,是有史以来颁布的任何救助法案的两倍。”
可能大家对这种刺激除了一个比较大的数字之外,没有一个特别的具象理解,我这里跟大家举一个例子,也就是说,如果把白宫和美联储的刺激计划全部综合到一起,相当于美国在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向市场提供超过6万亿美元的资金。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日本现在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日本全年的GDP总量,还不到6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这次向市场注入的资金,可以把整个日本一年的所有经济活动的产出和交易都给买断。
那这些资金都花在哪里呢?
可能大家还不知道,白宫这个2万亿美元的刺激法案,在参议院争论的时候,民主党特别反对把钱直接给波音等大企业,民主党自己也提出了一个差不多的法案,只是更注重减税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我可以跟大家这么说,美国这个法案的通过,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恐慌情绪加剧,再不拯救的话美国可能就要出大问题了,要知道一周内申请失业救济金的人数达到了328万,这个数字是历史最高值的6倍。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法案,大部分人根本就看不懂,很多政客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搞明白,只要打着拯救美国经济的旗号,各方再渲染一下问题的严重性,大家都会支持。
所以,美国这次大规模的刺激法案,首先当然是拯救美国经济,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各企业界将乘此机会,得到很大的财政资金和人事权限支持,获得持续补贴。你相信880页的法案是议员们按照美国经济受到的创伤,一字一句的斟酌出来的吗?非也,这些法案,是所有利益代表,把各自的需求,全都汇总起来,放到一起,然后寻求批准。
也就是说,之所以两党没有太大的争论(象征性的争论了一下),是因为各自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所反馈的需求,都体现在法案里了。在这个法案里,共和党是石油、航空、地产金融等传统大企业的代表,而民主党是工会和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中小企业的代表。共和党希望借此机会扩大美国传统大型企业的竞争力,民主党希望借此机会能够扩大工会实力制衡大企业,然后让中小企业更加活跃。
所以,美国的这套刺激法案,从战略意义上来说,应该引起中国的重视。因为这个法案,不是简单的关于疫情应对的法案,而是早就想推,但平常不可能通过的,全面的提升整个美国企业竞争力的法案。如果中国不能做好更大的应对措施,未来可能会面临美国企业新一轮的全球化压制。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我这是传授阴谋论。其实你仔细去看一下整个法案的关键点就明白了,我连两党象征性的辩论会都仔细听了,共和党骂民主党要在法案里加上对工会的支持,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企业的支持,这不是搞笑吗(意思是这跟疫情有什么关系?),你们民主党就是为了借此机会强行加入利益诉求。民主党则说,你们共和党的方案,不就是给波音等大企业给钱吗?你们这么做,不就是乘此机会给大企业搞利益输送吗?不扩大工会利益,以后怎么制衡大企业啊。
最后当我看到整个经过两党都满意之后的这个法案主要条款,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是皆大欢喜。反正大家都很恐慌,什么法案都能批,赶紧把自己想要的利益都写进去,你也别阻止我,我也不阻止你,都是美联储印出来的钱,都是联邦政府借的债,又不是给大家加税,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个法案里,直接用于处理疫情的资金,一个是提供160亿美元用于国家战略药品和医疗用品储备,还一个是拨款1170亿美元用于医院和退伍军人医疗。其他的都是为了拯救实体经济的措施,包括给减税、发放现金,以及给企业信贷支持等。
这意味着什么呢?
大家可能忘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人说美元快崩溃了,美国金融机构要完蛋了,结果呢,通过美国大规模的救市,以及对华尔街的重新改造(推出了保罗沃尔克法案),美国不仅度过了金融危机,而且美元在全球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了,更重要的是美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更强了,把欧洲诸多金融机构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比如在金融危机前还很牛的英国汇丰银行、巴克莱银行,以及德国的德意志银行,法国的巴黎银行等,现在已经被美国整得元气大伤了。我给大家一个数据,比如英国的巴克莱银行,2007年的时候,股价最高达到41美元,现在不到5美元,跌了超过76%;德意志银行2007年股价最高是124美元,现在是6.47美元,跌了超过90%。汇丰银行稍微好点,但也跌了45%。法国的巴黎银行股价也从90欧元跌到了现在的不到30欧元。
我们再去看看美国的前两大银行,比如摩根大通,同期股价从34美元,飙升到了今年最高的140美元,富国银行从20美金左右,涨到了2018年的61美元,就算经历了这次大跌,富国银行的股价依然还在30美元上方。
所以你看,通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国不仅拯救了美国经济,还重塑了美元信用,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华尔街的竞争力,同时还找机会打击了竞争对手。
你可以说这都是巧合,是巴克莱、巴黎银行、德意志、汇丰等银行本身都有问题。这一点没错,所以在打击这些银行的同时,美国也同时打击了花旗等,但问题是,这根本动摇不了美国金融业,而经此一役,英国、德国、法国的主要银行,也可以说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举足轻重的金融机构,已经无法再跟美国金融机构全面竞争了。
现在的德意志银行(原德国第一大银行)、巴克莱银行(英国第二大银行),加上巴黎银行(法国第一大银行),其总市值还不到摩根大通的四分之一。尽管花旗等也遭遇重创,但这就好比美国用牺牲一小股部队的代价,把三大对手的主力都干掉了,你说值不值。
过去十年在金融市场发生的这一事实,不管你用什么理论去解释,都无法回避金融行业已经发生的颠覆性变化,为什么危机是由美国引起的,反而到头来美国获益最大?
大部分人看这些事,不是站在历史背景之下,而是被消耗在技术和细节上,所以这种颠覆性变化,是感受不出来的。
这次因疫情引发的危机,按照美国现在推出的救市方案,几乎是全方位的,更重要的一个方向是,美国将会用大量的资金来扶持中小企业。
这里我只提两个,一个是向小企业提供3500亿美元贷款,用于支付薪酬、工资和福利,相当于雇主每月工资的250%,最高贷款额为1000万美元;另一个是,建立5000亿美元的纳税人资金池,用于向受危机影响的企业、州和市发放贷款、提供贷款担保或进行投资。仅这两项就占去了2万亿救助资金的42%。
美国是一个必须要打着企业自由竞争旗号的国家,所以如果没有危机,美国政府绝对不敢去直接支持(补贴)企业,否则那就无法再以什么反补贴等理由来打压其他国家的企业了。美国天天在批评中国的企业补贴等等,但不管怎么指责,美国想跟中国的企业竞争,就要生产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更加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问题是中美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在不断的缩小,所以如果要保持更大的优势,美国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国内企业的成本或直接给予国内企业大量资金支持。
所以这次危机,对于美国实体企业来说,有可能是获得不正常补贴,以及大幅降低成本,一次性提升竞争效率的最佳机会。这个话怎么说呢,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美国企业在很多时候裁员等的成本是很高的,但这次危机来临之后,很多企业就迅速裁员了,基本上裁员压力也就变小了。而且这一次联邦政府的救助法案,根本就没有呼吁企业减少裁员,也就是说,企业自己做决策,联邦政府根本就不会干涉。所以上周一次性失业超过了300万人。这意味着什么呢,并不是企业都破产了,而是企业迅速的减轻了压力,把这个压力及时转嫁给了政府,对企业反而是有帮助的。
这无形当中会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失业率提高(但有美国政府兜底),但另一个就是,会触动美国企业未来的人工智能化和电子化。很多制造业企业,未来将更多的借此机会,使用机器人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样美国制造业最大的人工成本就降下去了,至于失业者,政府目前有足够的钱来救助(反正全球买单)。
要知道美国2018年全年的创业企业所融到的资金也就1000亿美金出头,这次直接向小企业提供3500亿美元的贷款,这种贷款按照美国现在的利息,几乎可以说是白拿,比股权融资的成本要低多了。另外对于很多市场来说,就会有更大可能的电子化改造。同时也在刺激美国移动支付的需求,而移动支付本身是中国的优势市场。
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另外一个重要消息,那就是此前因为737 Max丑闻,使得信用受损的波音,竟然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时候,要启动737 Max复产。如果我没有预期错的话,等这次疫情过后,波音将很可能重新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其他竞争对手可能就要注意了。美国不仅会像2008年之后,开始打击欧洲银行业一样打击其他航空领域的竞争对手,还会打压其他的潜在竞争对手。
向中国禁止出口航空发动机这事,表面看上去可能对波音也有损失,特朗普也并不赞同,但这决定不了整个航空利益集团的战略性运作,对此我并不乐观。
所以,如果认真研究美国的此次的大规模刺激计划,以及背后的真实意图,不难发现,美国从中夹杂了复苏实体经济,补贴美国大型制造企业,大规模支持中小企业,以及同时打击竞争对手的计划。
我再让你看看法案的其他几个小细节。包括禁止接受政府贷款的企业在偿还贷款满一年前回购股票(防止拿钱去炒股);禁止去年至少获得42.5万美元收入的员工或高管加薪(防止把钱给高收入者);阻止总统特朗普及其家族企业接受纳税人紧急救助(这项规定也适用于副总统彭斯、行政部门负责人、国会议员及其家人);在9月30日之前暂停支付联邦学生贷款,并且不收取利息。
你相信这样的方案,是紧急时刻,草率的做出来的吗?
面对美国这种全方位的经济刺激和振兴计划,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呢?
其实中国的策略依然是以不变应万变,这不是讨巧的说法,也不是无计可施之后的安慰,而是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那就是直到现在,美国还没有搞清楚,中国制造业为什么有如此之强的竞争力(也可能是装糊涂)。
中国整体出口竞争力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工成本低,靠剥削工人而获得的,如果美国还停留在这个层面理解中国制造,那就根本就不用担心美国了。在全球来看,人工成本比中国低的地方有很多,越南、缅甸、印度、孟加拉,还有人口更多的非洲,以及中东很多地区,人工成本都比中国低,而且整个政治方面,都可以由美国主导。为什么这些地区没有形成制造业新的中心呢?
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提升,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高效的综合性大规模统一市场。这句话如何理解呢?
大家想想,中国最近几年推动的一些措施,比如电商进村,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还在嘲笑,现在如果你在甘肃青海等一个人迹罕见的村子,都能用手机下单网购,而且快递员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快递送到你手上。这不是简单的一个网购的问题。如果没有大规模的道路、网络等建设,这是做不到的,但更重要的是,如果网购的成本不够低,偏远地区民众的收入没有增长,也是发展不起来的。
中国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中国形成了朝发夕至的统一物流网络;中国统一的行政和语言、法律等体系,使得14亿人口和34个省级行政区(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也基本都贸易畅通)成为一个统一整体,中国企业能够非常低成本的进行商业扩张,从而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这种规模效应一旦形成,就会建立全球任何市场都难以匹敌的分工体系,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已经不是简单的用人工成本低就能概括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将周边的韩国等都纳入了这个分工体系,使得中国成为整个亚洲制造业,乃至全球工业体系的中枢。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中国制造业到底有多强,当然,你说中国汽车有德国好吗?当然没有,中国能造大飞机吗?确实暂时还在试飞阶段。但问题的关键点不在这里,中国形成的统一市场,不仅仅是出口竞争市场,还是进口消费市场。
德国、日本对中国都是贸易顺差,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德国和日本是中国的供应商,得依赖中国市场来消化自己的产能。中国已连续十二年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也已经连续四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里面,并不是简单的我们购买德国和日本的成品,更多的是我们购买其零部件,然后自己组装形成出口产品。这就是我说的中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中枢的意思。
美国被公认为是世界最具创新活力的国家,但美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新能源装备,最终都要靠中国来实现量产。而不能量产的创新,没有太大实际意义,因为降低成本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
大家知道特斯拉最近一年来为什么连续降价吗?股价迅速飙升吗?不是因为什么行业竞争问题,而是自从马斯克把工厂建到上海之后,发现可以以各种方式降低成本,这是其他国家难以做到的。
大家可以去看看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的4万亿刺激计划都做了什么。很多人说,自从4万亿之后,房价大涨,大家都炒楼去了,给中国民众带来了很大的意见。但请注意,你买房子,你以为真的就是买一个房子?房子价格之所以贵,是因为你买的是中国投下去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价值都体现在房子上了,因为你买房子的同时,买的是干净的自来水,买的是燃气入户,买的是垃圾处理能力,以及周边的商场、公交车站、学校、高铁站、高速公路、机场等等,以及周边可以随时找到工作机会的工厂,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房子。
所以,面对美国新一轮的实体经济复苏计划,中国依然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以不变应万变。先不要担心基础设施建设的泡沫问题,你去看美国胡佛大坝,美国的铁路网络,美国的机场,半个世纪以前就建好了,当时也是泡沫,但这个泡沫,奠定了美国上百年的国内大统一经济规模的形成,今天依然为美国制造业和整个社会在服务,这种泡沫中国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相比股市一轮又一轮的泡沫,基建泡沫远远不够。
我估计很多人还得拿出日本的例子来反驳,比如日本房价泡沫、基建泡沫等,但请注意,日本那么点小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就算全部改造得像东京一样,又能容纳多大规模的统一市场?
中国现在还有多少人没坐过飞机,知道吗?答案是10个亿,请问泡沫在哪?
关于此轮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另一个重要作用,我已经写过一篇了,《我敢说,99%的人没看懂这一轮中国超大规模基建的逻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
当然,基础设施建设会有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债务问题,比如贪腐的问题等等,但这是一个权衡和管理的问题,不能因为有这个问题,就停止建设。中国要想进一步做大这个统一市场,进一步整合全球产业链,成为全球制造业长期依赖的中枢,必须要持续改造中国的基础设施,使得中国本身就可以承接自身的产业转移。
比如东部沿海的一些产能,可以转移到中部、南部,中部一些产能可以转移到西部,而中西部,以及南部地区,才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改造这些地区,将成为决定中国未来是否能够保持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
如果要应对此次疫情之后全球格局的变化,当然仅仅依靠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不够的,因为要应对美国未来形成的全方位反扑,中国不仅要把内部的事情解决好,还需要用解决内部事情的能力,去解决国际问题。
在这里我需要大家记住两个字:“脱贫”(默念三遍)。
其实就在美国政府决定推出2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的同时,3月27日中国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虽然讨论了防疫和复工复产等事情,但真正的主题是,审议《关于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等情况的汇报》和《关于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情况的综合报告》。
脱贫对于中国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对内我已经说了,脱贫本身就是大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没有脱贫,就无法形成统一的大市场。正是由于脱贫的战略任务,才使得更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投入到偏远山区,才使得更多的资源可以互联互通,把中国所有的制造业极限,推向了新的高度。
新疆果子沟大桥
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中国制造的火车,可以跑在青藏高原,可以跑在戈壁荒漠,可以几小时之内,经历几十度的气温变化,可以横跨横断山脉,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铁路和火车,是中国造不了的,还有什么工程是中国接不了的?
如果中国可以把云南、贵州、西藏、新疆、黑龙江、海南的特产,在一天之内送到北京上海的超市里,那中国难道没有能力把巴西、非洲的产品,送到国内,以及世界各地吗?
脱贫的另一个重大意义是,中国必须要走出一条跟西方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人类发展道路。欧美掌握着舆论话语权,掌握着普世价值观的最终“解释权”,但纵观欧美这几百年的发展,对非洲、中东、拉美等,都是一种掠夺式的发展,表面上看,是尊重这些地区的人自己来解决问题,但最终的结果,并没有让这些地区的人过得更好,喝不上不上干净的水,修不出好走的路,用不上电,仅仅搞点名誉性质的慈善,就能解决这些地区发展问题?
所以,如果要证明中国有这个能力,就必须要让自己国家的人全部“脱贫”,如果中国能让西藏、贵州等地的所有偏远山区的人都能脱贫,中国就有能力帮助其他国家脱贫,这是比普世价值观“解释权”更实实在在的事情。
去年,中国人均GDP正式突破1万美元,这看上去跟发达国家还有好几倍的差距,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达到和超过中国这个水平的人数,在中国没有出现之前,地球上只有12亿(地球总人口超过70亿)。也就是说,中国在短短四十年里,把全球人均GDP1万美元的人口,推升了一倍。而同样的数字,发达国家用了至少两百年。
中国需要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国际化道路,这一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脱贫是核心中的核心,没有了这两个东西,就好比欧美没有了“自由民主”这个旗号,皮球就泄气了。只不过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更多,需要真真实实的造福人类,而不是仅仅喊喊口号。当然,如果我们的祖宗,两百年前跟上了西方社会改革和工业化的步伐,我们今天也就不这么累了。
很多人可能会说,中国自己不去韬光养晦,这样到处搞建设,到处跟西方竞争,不是给自己找事吗?我可以这么告诉大家,中国自改革开放那一刻起,中国就已经不是中国自己的中国,而是世界的中国。
如今,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必须要有这个逻辑,否则你的每一个举动,都不可能有更具竞争力的结果,你去看美国的企业,只要诞生就是立足于国际市场,所以本身就带有潜在的“定位”优势,因为基于全球来做事,跟基于区域市场采取的策略完全不同,难度也完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拥有那么多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因为人家天天介入的就是国际问题,天天针对的就是国际市场,天天讨论的也是全球危机和机会。
另一个层面来说,中国发展带来的溢出效应,是超出大家想象的,中国能够让14亿人紧盯一个目标发家致富,走到如此之大的经济体量,那么中国所影响到的,绝对不是仅仅14亿人。现在全球至少有30亿人本身就被整合在中国的产业链当中,如果中国不考虑这种溢出效应,那意味着中国就是对这30亿人不负责,而不仅仅是14亿人。你去看看东南亚和非洲等诸多国家,如果中国停止采购,会出现什么,还有一些地区,你看看中国停止出口、不去旅游,经济会发生什么?
中国已经是世界的中国,中国要以自己的方式,应对世界的变化,也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应对美国的不解和挑衅,甚至是战争,这是逃不掉的,必须直面来应对。
正是由于中国的人口、土地,以及统一市场的规模,战略上已经没有任何的发展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美国,都无法给中国的发展给出答案,这就使得中国必须要探索出属于自己造福世界的方式,才能真正突破美国的围堵,最终使其接受,然后坐下来合作。
所以,你要问未来十年中国如何突破美国的围堵,我可以这样说,中国不仅要学美国,激活中小企业活力,激发更多创新点,增强制造业竞争力,还要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脱贫”攻坚,并将这种能力输出到全球,来对抗西方舆论的空洞化,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