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阿朱说,原作者吕建伟,原标题《大多数人对中国制造业的变化一无所知》。经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由于工作繁忙,没法绘声绘色给大家娓娓道来,只能把核心意思给大家硬展示出来。懂者自然懂,不懂者我也没有普渡的义务。用姜文的一句话来说:看不懂?看不懂那就再看一次。
你看完了我这篇文章,你应该再重新思考思考:ERP,应该如何重新想象。
作为商业组织,一般的发展历程都是:作坊-工厂-公司-集团-产业平台。
中国制造业也经历了四个阶段历程:
1、80年代的作坊:这些作坊在2008年之前形成的最顶峰。尤其以温州一镇一品为最知名,这样的产业集群制造,也带火了下游的批发分销:义乌小商品市场
2、90年代的工厂:国退民进,民营胆大、关系者,低价把国企的土地、设备、技术工人接收过来,以市场化的产品、管理、薪资激励,重新盘活
3、2000年代的工厂:大规模工厂。在2008年以前,沿海发达城市出现很多万人工厂。各种黑心工厂、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了留守老人现象层出不穷
4、20008年之后的工厂:腾笼换鸟,黑心工厂被挤死或者升级。人也升级了,不再是小学或初中辍学的农民工,而是中专技校职高生。设备和厂房也升级了,都是PVC地板、空调、自动化颇高的流水线。而且不少工厂不局限在沿海城市,而是开始多地开花,在内地也建工厂,形成集团化统一财务管控、集团化统一采购、集团化统一人力管控、集团化统一流程管控、集团化统一数据
中国企业全球化也经历了四个阶段:
1、80年代:个人时代。电影大撒把、甜蜜蜜就表现的是这样
2、90年代:家庭时代。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就是这样。后来从一家子人发展到一村人,有人在家乡做生产,有人在国内做温州批发商城,有人在海外做贸易,有人在外国做华人零售超市,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
3、2000年代:企业时代。中国2001年加入WTO,中国代工生产开始放大产能。一种是按委托代工生产订单出口,一种是通过阿里巴巴、Google、广交会在海外做营销
4、2015年之后:国家时代。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央企国企基础设施(交通/基建/能源/通信)进入、亚投行
中国企业过去全球化,基本就两招:
1、并购国外成熟品牌:人家从品牌、研发设计、生产、营销、销售,整个产业链条都具备。这就是财务合并报表做大营收大套路,也是扩大目标市场的常规操盘手法
2、一点点来:在国外搞生产工厂、或者找国外代理分销商、在国外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咱们以中国最充分市场竞争的优势行业:家电制造业的代表:美的集团为例,你看他们的扩张:
1、核心增强:
1998年收购压缩机公司,进入空调冰箱核心零部件领域;1998年成立工业设计公司;1999年成立电工材料公司;1999年成立大家电物流公司
2001年受过日本三洋磁控管工厂。
2016年收购德国库卡工业机器人。
2、品类扩张:
2004年收购荣事达洗衣机品类,收购了江苏春花空调、华凌制冷冰柜
2008年收购小天鹅小家电
3、全球市场扩张:
2007年建立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越南
2011年收购开立品牌的拉美销售公司,并且2011年还收购了开立品牌在巴西、阿根廷的生产基地
2012年合资建立印度生产基地
2016年收购日本的东芝品牌白色家电,2016年还收购了意大利的Clivet品牌
(2)工业机器人
作为商业组织,一般的发展历程都是:作坊-工厂-公司-集团-产业平台。
一个集团再大,大到全国开厂,甚至东南亚、一带一路、全球开厂。大到多元化产业投资并购,有的是基于上下游的投资并购,有的纯粹是基于什么挣钱就投资并购什么的多元化。
制造工厂,大能大到什么地步。代表就是富士康,最高峰时全球员工超过100万人。但是现在的富士康也就是50-60万人之间,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肯定不是业务萎缩而裁员,因为富士康的营收和利润都在稳步提升。所以根源就一个:生产设备工业机器人化。
生产设备工业机器人化有两个推动力量:
1、富士康为了提升营收和利润,它代工的产品也在腾笼换鸟,逐步往高精密的产品制造上升。这些高精密的产品制造,已经没法靠疲惫的人眼、粗壮的人手来制造了,必须依靠高精密的工业设备来精细化加工
2、人力成本确实贵,不容易低成本招到人留住人,所以尽量用机器人来代替
所以大家也看到了上述美的收购德国库卡工业机器人为何了。
(3)产业生态平台
作为商业组织,一般的发展历程都是:作坊-工厂-公司-集团-产业平台。
很多产业巨头第一名,员工人数已经相当庞大了,通过自建或投资并购上下游,该搞的自我封闭一条龙的产业链也完成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持续提升的营收KPI和利润KPI怎么完成?
它们反而也不再一味做大了,不再自己无所不能,开始收缩,开始外包,开始开放,它们开始从集团走向产业平台。
它们过去的自有内部服务部门,如仓储物流部门,开始开放,向产业其他企业提供服务,而且它们也开始融入社会其他的仓储物流资源,来给整个产业的其他企业提供服务。
我随口说一句,如海底捞。也是自己开了100家自营店不做了,开始做加盟管理,转型为产业链服务平台商,成立了独立的供应链采购配送公司、火锅底料生产公司、餐馆装修工程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培训派遣代发工资公司、IT平台公司。
咱们再谈美的,美的搞了几个事:
1、智能家居物联网平台:美的集团成立中央研究院和腾讯、小米联合搞智能产品物联网,在芯片、智能OS、IoT接入平台、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存储与计算发力
2、家电垂直行业的“菜鸟网络”:安得智联
3、IT平台公司:美的独立出来美云智数
(4)产业集成协同制造
什么才能叫做工业?工业就是一定要:把非标创造性地变成标品,然后产业链分工协同生产,以便达到大规模生产。这才能叫得上工业。现在中国很多农业正在从小农种植养殖模式创造性地变成现代农业,和工业套路非常相似。
所以我说,中国工业升级,不仅仅在于那些核心的中国2025拥有高端精密材料、核心零部件、设备,普遍的民间企业也可以创造性地升级:
1、产品和工艺流程:把非标创造性地变成标品
2、产品:把非集成式产品创造性地变成集成式产品
3、生产:把非集成式生产,创造性地变成集成式生产,区域集群协同生产
如果谁能完成这个升级,谁就可以胜出。
但这个模式,需要高科技来帮忙:
1、集成式产品:集成式设计,这设计到产品内结构改造,需要大量应用3D CAD、VRAR仿真、仿真测试CAE
2、集成式生产:需要做到四个:分单拆单平台、全球协同设计平台(云CAD、云PDM、云BOM清单、云CAPP、云CAM)、全球采购平台(和BOM清单关联的SRM供应商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设备监控数字孪生(设备型号和设备状态)
3、智能设备:智能化(能进行单向数字孪生、能接受CAPP和CAM驱动),可拆卸集成化、便携化容易搬迁
在中国,很多行业都已经是成熟的产业区域集群、集成式生产了,如服装鞋帽、汽车、家电、家具都是如此了,甚至温州的一镇一品例如雨伞、打火机都是集成式生产了,而不是家家户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很多人弄不明白云3D CAD到底有啥用、云PLM到底有啥用、云采购交易平台有啥用、设备数字孪生有啥用,其实这都是为了产业区域集群、集成式生产了而设的。
(5)产业转移和全球化
中国的制造业蛮有特点的:
1、人力:中国人的勤劳节俭是全球闻名的,中国人也没啥信仰风俗。我过去就说过:第一代农民工让中国改革开放,第二代农民工把中国送进WTO。2000年后中国各大高校疯狂扩招,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让中国成为制造大国。2008年之后中国产业腾笼换鸟、大专生接力,没有风扇的黑心工厂升级成了铺PVC地板的自动化设备现代工厂。听说2020年中国考研人超过了300万人。这些人会把中国送上世界制造强国。
2、供应链:我过去也说过,中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而且由于中国招商引资很有规划,都呈现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态势
3、基础设施:中国的配送员/电动车/造城运动城市人口聚集、高速公路/重卡、高铁、船舶/飞机、4G&智能手机、网银/移动支付,是高度发达的
全球市场呢,美国在二战后设计了全球游戏规则:
政治:联合国
经济: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结算本位
贸易:WTO
军事:全球军事防御联盟
中美贸易战、美国封锁中国进口与出口,疫情让中国大陆地区产供销暂时冻结流动性,这都不免让企业主们动心想走出去搞全球化。
什么要转出去,什么必须要留下来,这个问题得想明白。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咱们先来看看25年前的日美贸易战。
日美贸易战后,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也是受制于出口限制、原材料进口限制、本国人力成本高升,所以日本产业开始往亚洲四小龙转移。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中国92南巡后,中国开始更积极地主动开放融入全球产业链,日本的产业又开始往中国大陆转移。但是,日本本土留下了什么了呢?留下了四个:
1、核心研发、设计、制造:核心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核心生产设备、精密测量仪表仪器的研发与制造,以及产品人性化外观工业设计、产品内结构可插拔集成式设计
2、资本:通过资本开始投资并购控股产业链核心企业、核心环节
3、企业管理:日美贸易战后,不少企业扛不住,有的死了,有的卖身或者被大企业并购了,所以日本的产业开始集中,大者愈大,需要强大的财阀管理
4、产业链管理:全球供应链资源整合与运营管理、全程质量管理
我个人观点,中国的制造业也会走上这条路。
去年5月,有个不起眼的新闻,不关注中国制造业的人根本不会留意到。那就是:家电巨头TCL宣布退出彩电整机业务,退居彩电核心零部件产业,并且通过投资并购来控股产业链核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