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港是我国从事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Internet Data Center)企业,主营业务为数据中心服务器托管服务,以批发型数据中心服务为主,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为辅助。
近日,数据港发布2019年财报,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亿元,比上一年减少 20.1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1亿元,比上一年减少 22.76 %。
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的主要原因系解决方案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以及部分客户业务调整不再续租,机柜下电导致收入减少所致。但是数据港依托阿里大客户资源,订单充裕,近年来处于业务爬升期,焦虑感应该不大。
数据港的核心业务有三块:分别是IDC数据托管、IDC解决方案和云销售。数据托管业务作为核心业务,占据了超过九成的营收来源,业务营收同比增长7.77%。
从地域分布看,浙江省、河北省为主要营收贡献省份。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地区的营收相较于2018年有所下降,北京、深圳的营收纷纷实现超200%增长,华南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报告期内,数据港对现有数据中心管理体系进行了更新及升级,将毗邻的多个小型数据中心合并为一个大型数据中心。截止 2019 年末,公司新增具备运营条件的自建数据中心 5 个,新增 IT 负载合计约73 兆瓦(mW);累计在运营数据中心 17 个,IT 负载合计约 141 兆瓦(mW),折算成 5 千瓦(kW)标准机柜约 28200 个。
我国IDC国内的数据中心市场建设主体主要包括基础电信运营商、企业自建、第三方 IDC 服务商三种类型,尤其以第一种和第三种为主要类型。
基础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面向 IDC 服务商、公共云 IaaS 服务商和行业客户提供互联网带宽资源及机房资源。其特点是早期占据资源优势,拥有大量的机房,并且在骨干网络带宽和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相对于其它电信增值业务,数据中心投资金额大、回报期长、技术含量较高,进入门槛较高。基础电信运营商基于网络资源和品牌优势,大客户资源丰富,数据中心服务业务具有相对先发优势。
企业自建的代表是腾讯、华为等。大企业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要求也相对更高,也会采取部分自建的方式满足业务需要。
数据港属于最后一种类型——第三方 IDC 服务商。数据港上海市国有控股企业,于2017年2月8日成功登陆A股,同类型企业包括万国数据、世纪互联、鹏博士和光环新网等。
数据港的优势体现于其头部客户贡献收入比逐年递增。据披露,公司批发型数据中心终端客户均为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2017 至 2019 年,公司投资建设的 HB33、ZH13 等数据中心项目,最终用户均来自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公有云厂商,份额常年位居中国第一,全球前三。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最新研究显示,在世界前五名中,阿里云的增速也是最快的,全球市场份额进一步上涨,紧随亚马逊、微软。 庞大的业务量带来对数据中心的采购需求,数据港与阿里云在云计算领域展开深入合作,2019年头和年尾的一个订单、一个需求意向函,分别为数据港带来超过80亿和24.4亿(不含电费) 的数据中心服务费。
手握“大客户”的数据港通过与阿里巴巴绑定供给,保障公司业务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但同时也要面对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数据中心的合同订单周期较长,中后期收入和利润将会达到峰值。据统计,未来10年可从阿里处获得超过160亿营收,即使面对2019年的“双降”局面,数据港想必也不那么慌乱。
数据中心驱动力目前呈“双轮驱动”趋势,这两个轮子就是云计算和5G。
一方面,云计算业务激增,数据中心云化趋势明显。云计算对数据中心的高需求仍在持续。随着更多企业业务上云,数据中心业务量将爆发。
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 2019 年末,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 1220 亿 GB,同比增长 71.6%,而近两年数据中心规模平均增长率约在 30%左右。
根据Gartner预测,2018-2020年全球公有云市场将保持每年 15%以上的增速,到 2020 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 4118.8亿美元。
另一方面, 5G消费互联网推出后预计将增加的工作量也将由数据中心处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提出:基于信息的即时性需求,互联网服务将更多地省去本地存储的数据并转而依赖于云;5G 时代对数据中心选址、网络设施、电力供应能力都会提出新的挑战。
当前,我国“新基建”建设势头正猛,今年三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将为IDC数据中心行业带来更多政策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