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放假前回老家的周振有点焦虑。他原本在深圳一家外包公司做小程序开发,因为一直在做重复性劳动,技术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因此节前向老板提交了辞职信,打算趁着假期在家好好打磨一下技术,投投简历找份新的工作。
然而,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打乱了这一切。
“从2月中旬开始就很焦虑了。疫情虽然控制住了,但深圳大部分企业没有完全复工,在求职网站上投的简历,大部分时间也是石沉大海。”回想起当时的心情,现已成功入职的周振依旧心有戚戚然。
好在月初的几场大型线上云招聘活动,给了周振希望的曙光。投简历、线上答题、云面试,在完成一系列流程之后,周振收到了某大型科技企业发来的电子合同,签订之后就算是正式入职了。
“原本我得3月中旬才能回到深圳,若那时才签合同,总觉得还有个大事没完成。没想到现在连入职合同都能在线签订了。”已经开启远程业务培训的周振,终于找回了之前干劲满满地状态。而类似的案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大前提下,全国各地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复工潮。企业员工返岗难,“点对点”就业大巴开往对口县市,一批批员工得以回城上岗;线下大型招聘会无法开展,一场又一场的线上云招聘活动,让3月的春招黄金季依旧火热。
有企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过去公司的线上招聘占比只有整体的3成,而现在线上招聘几乎是100%,这种形式不仅更加精准灵活,而且企业所花费的成本更低,说不定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而且我们现在也会与员工商定,如果他们有意愿的话,可以采用签订电子合同的形式,完成入职手续。这样新员工就可以先在线上完成入职培训,开启远程办公。等回到工作地隔离结束之后,员工立即就能上手工作。”这位受访者表示。
特殊时期做出类似选择的企业不在少数。
据第三方电子合同平台深圳法大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法大大”)监测数据显示,疫情之下,人力资源场景下使用电子合同的场景和数量较此前都发生了较大改变。
在用户数量方面提升了58%,其用户活跃度也提升了65%;而签署防疫安全承诺书、发放入职通知、新签劳动合同等,都成为电子合同使用的重要场景。与此同时,为保障企业更好实现复工复产,法大大应用户需求,紧急上线防疫安全承诺书模板,方便用户直接调用。
毫无疑问,远程办公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巨大的考验。尤其对于有着大规模用工需求的集团型企业而言,疫情期间的员工证明、“入转调离”、防疫承诺书等诸多环节,均涉及到各种类型的文件签署。
“在这种前提条件下,传统纸质合同的痛点集中式爆发,也加速了企业采用电子合同的进程。”法大大创始人兼CEO黄翔表示,“而一些提前使用了电子合同的企业,也向我们反馈收获到了极大的便利。”
以某大型制造业企业为例,该公司利用法大大的电子合同产品,在2天内就完成了3万名员工防疫安全承诺书的签署、回收、归档工作,高效保障企业的复工复产安排。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资源设备保障部办公厅印发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订立电子劳动合同有点问题的函》(人社厅函 {2020} 33号),文件中明确提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采用电子形式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同时文件还对采用电子形式签订的劳动合同提出了几项要求:
一是要求应当使用符合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的可视为书面形式的数据电文和可靠的电子签名;
二是用人单位应保证电子劳动合同的生成、传递、储存等满足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确保其完整、准确、不被篡改。
三是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和上述要求的电子劳动合同一经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电子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据悉,这是人社部首次针对电子劳动合同发声,该做法不仅肯定了电子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应,也明确了合法合规的电子劳动合同,需要满足完整、准确、不被篡改的要求,为企事业单位在选择供应商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此基础之上,在电子劳动合同领域早有应用实践,并经历了客户无数考验的法大大,及其同行,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其实不仅是在人力资源领域,疫情之下,各大行业纷纷受到线下业务紧缩乃至暂停的影响,想尽办法实现业务与管理的线上化:餐饮业都做起了外卖,学校办起了云课堂,房企们推出VR看房、线上签约,云蹦迪、云KTV等新型的娱乐消费体验,层出不穷,带火了“非接触经济”的概念。
有人认为这是全行业的一场自救,非接触经济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实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堂生动的实践课,教育市场认知是关键。
而在黄翔看来,哪怕外界有许多声音认为疫情对于电子合同行业是“ 利好”,法大大却依然选择冷静对待。在当下的关键时期,非接触经济与远程办公无疑加速了大众对电子合同的认知,提升了需求的迫切度,直接推动电子合同被更广泛应用。作为一款企业级服务产品,只要撬开了用户接触的入口,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和价值创造,客户留存不是问题。
北京一家中型规模的公关公司,在北上广深以及大部分新一线城市均有相关业务。在疫情没有发生之前,该公司和客户的合同基本上都是打印出来签字盖章后,用快递邮寄的。其实在合同基数不大的前提下,确实没有使用电子合同的动力。但疫情期间,全国快递基本停摆,配送时间较之前也大幅提升,此时使用电子合同变成了最好的选择。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其实经过核算之后,公司若使用电子合同,其成本与平时寄快递相差不多,若未来合同使用量持续增加,使用电子合同的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再加上中间节省的人力、时间成本,以及电子合同更易留存的便利性,都驱动着该公司对于电子合同的认可,以及未来的持续使用。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动下,不管是大型集团还是中小微企业,对于办公流程线上化的需求以及接受程度,都日渐升高。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前言技术突飞猛进,更多的先进理念被引入,更多有价值的产品及服务在完善与落地,这也意味着“数字化”这三个字早已从最初的概念,变为了当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类似的发展路径,从电子合同在中国的接受和应用情况也可见一斑。”在谈及电子合同领域的发展时,一路走来的黄翔感受更多:“2014年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为电子合同“元年”,电子合同走进大众认知只有短短五年多的时间。包括法大大在内的厂商,进行了长时间的市场教育,普及关于电子合同的基础知识,产品推广初期,用户普遍抱着观望的心态。但到了这一两年,我们明显发现用户的主动需求起来了,应用电子合同的行业、场景越来越丰富。作为商业社会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合同文件,其电子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越来越被用户所认可,甚至成为了打通企业全面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自2013年云计算、大数据快速发展伊始,业界从未停止过对于新技术+各个行业的想象,从最初的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再到如今的数字化转型,甚至于疫情之下闪现的非接触经济,种种新概念、新名词背后暗藏的实质意义是: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力要素。
黄翔表示,未来法大大将基于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以电子合同签署为核心基础能力,围绕文件的起草、流转、签署、管理及争议纠纷处置需求,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条,实现电子证据的全流程可溯源、可取证、可追踪,做数字正义时代的契约守护者。
“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是我们一贯的坚持。”在此前多次与黄翔的交流中,他都不约而同地表达过这一点。因此,不管是在发展过程中,聚焦于产业功能和使用体验的优化,还是疫情之下快速反应,加快轻应用的上线,法大大的进步和变化其实一直存在,但最终呈现给用户的,只是一款安全、便捷、深入人心的好产品而已。
春暖花开时节,越来越多的线下商超拉开了卷闸门,之前冷清的街道慢慢恢复了车来人往,除了戴口罩和量体温,社会的秩序已逐步恢复正常。
正如封闭了49天最终通过电子劳务合同搞定了工作的张振一样,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便利,并非大张旗鼓,而是润物细无声,当人们哪天发现或者使用到新功能、新产品时,才惊觉原来变化早已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