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是投资者近年来最应该关注的主题之一。
实际上,中国企业“走出去”由来已久,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企业已经有40年的“出海史”。但为何“出海”的重要性在今天被放在了一个异常重要的位置上?为何投资者应该加大对“出海”的关注?
企业“出海”与国家鼓励“走出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谈到中国企业“出海”,就必须要提改革开放政策。
国家最早鼓励企业“走出去”,可以追溯到197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经济改革的15项措施》,提到“出国办企业”的国家政策,这是新中国首次明确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
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在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后来,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又强调“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预示我国“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开放向纵深发展。“走出去”战略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
此后,“走出去”在多个场合被国家领导人提及。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也可以被看作是“走出去”的深化。
可以说,企业“走出去”,是国家政策鼓励下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的今天,企业“走出去”变得越来越频繁,因而现在也是关注企业“出海”最好的时刻。
“走出去”是必然的趋势,但要关注企业“出海”,该从哪些视角去观察?
首先,从出海的模式上来看,企业出海有几种普遍的模式。
一是在国外建厂或买厂。中国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这样的“出海”方式,典型的企业包括海尔、TCL等家电生产商。
二是在国外买店或借店。由于缺乏品牌和营销网络,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往往比较低,通过买店或借店的方式,则能够帮助建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完善销售网络。
三是国内生产、大进大出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典型是福耀和格兰仕,前者是“大进”原料,从印尼等国进口原材料,向澳洲等国销售,加工则放在国内。后者则是引进国外生产线。
四是国内生产、国际经销商采购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简单理解为,企业只是找到一个中间商,单纯将商品卖出国门,是一种非直接的对外贸易方式。
五是反向OEM模式。即收购一家外企,然后为该企业做OEM,典型代表是万向集团。
从出海的主体来看,最开始“走出去”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国资背景,“走出去”的方式,以投资或并购为主,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企业能快速参与到国际市场的分工当中。据了解,截至2013年,1.53万家国内企业在境外设立了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于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首次超过中国实际使用外资(FDI),中国成为双向直接投资项下的资本净输出国。
但仅依靠国有企业,“出海”依然难成规模,而从2014年开始,大量民营企业加入到了“出海”的浪潮中。国有企业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占比不断下降,根据商务部等机构的统计资料,2013年工商登记注册为“国有”性质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已经降至55.2%。在美国市场上,民营企业的投资金额占中国对美投资总额的76%,民营企业在美投资项目总数已占中国对美投资项目总数的90%。
而从“出海”的内容上来看,从低到高可以分为资源出海、产品出海、服务出海、技术出海、投资出海、文化出海。
能输出国外的,都是国内做得比较成熟的产品、服务或模式。目前,中国企业以“产品出海”和“服务出海”为主,而且产品和服务逐渐呈现出与技术融合的趋势,即当下中国有越来越多附带有科技含量的产品输出海外,与传统的小商品出口相比,能够收获更高的利润空间。
无论是何种模式、投资,亦或是何种产品形式的出海,出海“科技化”都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大特征。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趋向追求高附加值。2014年左右,美国高科技领域企业备受中国投资者青睐,而现在,中东、东南亚都成为了中国企业投资的热门地。
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科技能带来更多的附加值,从而得到更高的利润空间;二是过去中国的优势在于人力成本,以及相对完备的制造基础,因此中国企业更多是国际市场以及全球产业链的参与者,只能在产业链下游,参与到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中,而通过对价值链上游的投资,中国企业能直接参与更高技术含量的环节,同时也能转移部分生产能力。
另一方面,得益于人口红利,中国在科技应用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以互联网为例,中国的互联网产品和模式已经领先于世界,移动支付、电商平台、共享出行等等都是中国互联网繁荣的代表。但中国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海外则成为中国企业的目标,因此“出海”也逐渐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
换句话说,无论是从宏观国家层面的导向来看,还是从企业获取更高利润和市场空间的角度来看,“出海”都是一种趋势,而且将会是一种长期的趋势。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首先,资本都集中涌向头部企业,投资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海外的市场还大有可为;其次,具备科技含量的企业能够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这是与过去商品出口最大的不同;此外,中国在技术应用上,不少方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将国内成熟的产品和模式,输出到海外,虽然需要面临本地化的挑战,但这样的“出海”对企业而言不是“开荒”,而是调整和定制化。
在当今的全球化图景中,中国早已不是被动的接收者。更多企业开始走出国门,通过输出商品、服务、资本或以为出海企业提供支持的方式参与出海。产品出海企业乃至所有技术出海的企业,应当如何应对国际变幻,顺势而为?出海的春风是否能带来企业的快速增长?
10月17日下午,亿欧在深圳前海JW万豪酒店举办“链接·赋能科技出海论坛”,一众大咖将与您共探出海之路。详情与报名链接:https://www.iyiou.com/a/kejichuhai_shenzhen_2019/
参考:《中国企业出海“沉浮”录》、《中国企业“出海”40年》、《出海潮: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五种模式》
出海者丨生物识别企业亚略特:出海如同张飞卖刺猬,人要刚,货要硬
出海者丨从孤军作战到抱团出海,万兴科技要成为“百年软件老店”
出海者丨成为欧美3D打印机一线品牌,创想三维还要继续“布道“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