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2亿,1000万,这是钉钉在几日前未来组织大会最新公布的一组数字。蓝凌董事长杨健伟感叹,无招是个“进攻者”。
因为这组数字意味着,钉钉只用了4年的时间,个人用户就破了2亿,企业用户达到1000万,在众多企业APP里,钉钉是第一个达到这么大量级的。
从来往到钉钉,这一次,终于能在微信面前“扬眉吐气”了。
杨健伟说,阿里巴巴钉钉CEO陈航(花名无招)一直在钉钉上把微信里不舒服的东西优化。2013年做来往,“比微信还好用的产品”就是其设计理念,但最终失败了。接棒的钉钉也对标了微信,或者,更大的野心在于与钉钉定位更类似的硅谷独角兽--Slack,以及比Slack更大的生态。
大会上,钉钉发布了自2015年1月发版以来最大的“智能协同”产品升级,包括涵盖人和人的智能协同、人和事的智能协同、人和物的智能协同三大方面,比如第一张可互动的电子工资条、第一个企业级多模态交互人工智能硬件(智能无人前台M2S)、第一个打通沟通和协同的产品、第一个定制化的企业门户:蓝凌专属钉钉智能OA&智能门户等等。
协同,是本次大会的关键词,也是钉钉未来组织的核心关键词,它与一般的沟通有着显著的差异。
从沟通方式来看,人们一般是通过邮件、MSN,微博、微信、钉钉等平台进行对话,即从异步通讯发展成为实时通讯。在线则是实时通讯实现的前提。正如无招所说:“互联网让在线成为可能,4G让在线成为常态,而5G让在线成为存在的基础。”
有了在线,沟通就能与协同进行融合。此次钉钉对沟通协同进行了深度打磨和升级,首次将沟通和协同放到一个“场”里,打造工作商务的沟通协同统一场,让沟通与协同深度融合;为沟通协同提供了快捷、智能的基础插件。
“群插件”以群沟通为基础形态,将智能汇报、群投票、群公告等协同插件融合到群聊中,沟通协同在一个群里就能完成,让协同从此更高效。同时钉钉也进一步升级了场的基础能力,包括图文混排、聊天记录转长图、话题、群“@”优化等,让沟通协同的体验更加简单、高效。
另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获取关键消息、让工作更专注,成为企业用户的共同诉求。钉钉“效率套件”包含消息直通车、专注模式、多任务三大场景功能,帮助用户实现消息降噪以及关键信息的便捷获取。
从软件优化的功能和目的看,和要“杀死电子邮件”的Slack崇尚的集合聊天群组、大规模工具集成、文件整合、统一搜索功能为一体,成为分散的沟通方式的聚集中心,在工作场景中实现信息聚合是不是很类似?
“一个实现智能协同的组织,就如同鱼群和鸟群,是一个自适应自驱动的组织,组织中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协同,各种力量都会自然地聚合和离散,实现远超个体能力的综合效能。”无招希望钉钉成为这样的赋能者。
如同此次未来组织大会的主题一样,钉钉用了1X1>2来表示协同合作的含义:从无序到有序,未来组织一定会是“我和你大于我们”的形态。
2015年8月,钉钉首次推出C++战略开放平台生态,宣布将联合SaaS企业服务行业的合作伙伴,在钉钉统一通讯和工作商务关系的基础上,提升SaaS行业在云和移动时代的服务能力,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丰富更具性价比的SaaS企业级服务。
5年时间过去了,这个生态像一棵大树的菌落根系,成长为一个生命协同体。不过,过去的钉钉一向倾向于服务中小企业,在此次大会上却是毫不低调地宣布了进军大客户的战略。一改以往生态链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定律,企图要做那个大鱼、小鱼、虾米通吃的生态池塘。
进军大客户是基于和大平台OA服务商和国内领先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蓝凌的合作。事实上,在2015年钉钉首次推出C++战略开放平台生态的时候,蓝凌即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之一加入了钉钉生态。
在这期间,蓝凌经历了和钉钉战略合作伙伴的“暧昧”、被钉钉战略投资的“定亲”,再到如今与钉钉正式生下了“蓝凌专属钉钉”这个孩子。正如杨健伟所言,“2019年,我们不仅仅是拥有更好的销售说辞和共享的用户资源,更终于有了新的思想和产品能力。”
钉钉的生态合作,是在用乘法做。
今年3月,阿里收购了团队协作工具Teambition,传斥资1亿美元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Teambition也是一款国内团队协作工具,用户数量超过700万,服务客户超过38个行业,包括华为、小米、TCL、喜马拉雅等知名企业。有意思的是,Teambition曾获得过腾讯的战略投资,这次被阿里夺食,不禁令人想起腾讯原副总裁吴军的吐槽,“腾讯从来没有To B的基因。”
而钉钉作为阿里着重布局To B的心腹大将和数字化组织的构建者,在今年6月阿里第五次组织架构调整中,进入了云智能事业群,陈航(无招)向集团 CTO 兼云智能事业群总裁张建锋(行癫)汇报。钉钉被寄予的厚望,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将来钉钉、Teambition、阿里云都将成为阿里除零售外被重点关注的对象,而现在外界好奇的就是钉钉和Teambition未来的走向,究竟阿里内部会下怎样一盘棋。
答案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智能协同,确实是大势所趋。孤胆英雄不再,是否能与更多的人一起工作成为现代企业对职场员工的要求,也鞭策着企业服务商们能提供更高效的协同软件。Slack已经上市了,下一个会是谁呢?
本文作者龚晨霞,微信Gcx847076575,欢迎关注企业服务和产业互联网的朋友加微信交流。
编辑:刘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