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雯冰 王凯
日前,教育部曝光了8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典型案例,包括在课堂上歧视、侮辱学生,诱导学生参加有偿补课,性骚扰女学生等。一时间有关“师德”的话题再次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
有人对此义愤填膺,坚称要对师德违规“零容忍”;也有人感叹如今为师不易,辩称老师也是普通人,犯错在所难免,理应“宽容”。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义,其实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关系。
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岗位虽平凡,意义却堪称伟大,如园丁般辛勤,似蜡炬般奉献,理应得到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但再多优秀教师的光芒,也不应掩盖那些不称职者给这个职业抹上的污渍。对有违师德者依法依规进行惩处,清理教师队伍中的不合格者,这本身就是对“师”这个光荣而伟大的字眼最好的尊重与保护。
同样的道理,偶尔出现的“老鼠屎”,也不应该被无限制地“放大”,甚至如有些炒作者那样去“污名化”和“妖魔化”教师群体。那样不仅是对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广大教师的不公,更是对受教育的青少年权益的伤害。
“师”字,笔画并不复杂,但要正确写出,却需要教师、学校、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