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三明4月16日电 (郑江洛)在福建宁化革命纪念馆内,珍藏着一本1932年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本保存完整的正规出版的红军军号谱。
“战争年代,军号就是命令,当冲锋号在战场上响起时,我军官兵总是不怕一切牺牲、不顾一切困难,去完成任务。”在福建宁化革命纪念馆内,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宁化中队讲解员李浩娓娓道来。
据介绍,这本共记载340余首的军用号谱,是已故宁化老红军罗广茂珍藏并捐献的,不仅记载着指挥战斗、安排生活的各类曲谱,更有许多红军部队的番号、作战口令。经国家文物局近、现代文物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在福建宁化革命纪念馆内陈列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 郑江洛 摄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4个起点县之一。土地革命时期,宁化人民为中央苏区和红军建设提供了“千担纸,万担粮”的有力保障。一首号谱,就是一个“密码”。在那个通讯与计时设备奇缺的年代里,悠扬的军号声,可以说既是战士们的“无形指挥棒”,也是“听得见的密码”。
今年是“00后”山东小伙李浩入伍的第四年,他除了在宁化中队担任班长外,还是该队的一名司号员。
“我的爷爷李德厚在1964年参军时就担任司号员,我入伍时他将一本手抄号谱送给我的时候,我就立志要当一名优秀的司号员。”李浩接受采访时说。
今年李德厚已接近80岁,而他的孙子李浩则接力成为一名司号员。
时至今日,李浩依旧清晰地记得2017年从山东老家入伍时,临行前,爷爷将一个用油布包裹着的小本子依依不舍地交到他手中。这份爷爷手抄的号谱让他觉得“非常震撼”。
李浩说,这是爷爷当年在进行司号集训时,为了加深记忆,自己手抄下来的号谱。“每一个音符都非常优美,就像打印的一样。”如今,这份军号手抄本陈列在中队荣誉室,激励着队员们。
日前,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宁化中队举行了配发军号授号仪式,向全体官兵逐一配发军号。 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宁化中队供图2018年10月1日,全军恢复播放作息号;2019年8月1日起,全军施行新的司号制度。也就是在这一年,培训司号员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李浩积极参加了支队组织的司号员培训。李浩经常利用训练闲暇时间练习吹军号,“练的多了,嘴唇都会肿,腮帮子涨涨的”。
队友闫琦曾有过吹奏乐器笛子、箫的经历,他表示,虽然军号只有四个音,但完全是靠唇间的力量、气息去吹奏,军号并没有那么容易学习,需要多加练习才能够掌握技巧。
“‘你争我赶’的氛围在我们中队中弥漫开来。”中队队员林家义告诉记者,尤其对于新兵来说,要成为一名司号员更需要多锻炼,吹军号需要较大的肺活量和良好的体能,“尤其是吹成连音还是挺困难的”。
在学习吹军号的过程中,虽然遇上很多困难,但李浩有着最好的“老师”帮他“开小灶”——他常常通过电话向爷爷求教技巧。培训期间,他克服各种困难,勤学苦练,最终以总评第一的成绩通过结业考核,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司号员。
日前,宁化中队举行了配发军号授号仪式,向全体官兵逐一配发军号。在这个中队,每一名战士都有自己的专属军号。在武警三明支队宁化中队的营房内,不时都能听到战士们练习吹号的声音。
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宁化中队官兵吹奏手中军号。 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宁化中队供图排长隆潭志东说,在过去,军号代表一种指令,是“秘密武器”,直接影响作战,不能出现丝毫的差错,要学一定要学精。现在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许多号令声都由电子音取代,现在学习军号,更多的是为了一传承,是一种提升士气的方式。
武警三明支队宁化中队政治指导员蔡跃表示,为更好地传承宁化的红色文化、红色密码,以及红军的精神,希望中队全体人员去学习司号,人人争当司号员,“用手中的军号吹出最强音,吹出战斗力”。
李浩还记得,当时通过电话将自己吹的军号声传给电话另一端的爷爷时,爷爷非常激动,非常开心。“我爷爷当年能做到的事,我也一定要做得更好。”(完)
【编辑:王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