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有一座“家书博物馆”。10多年来,上万封充满家国情怀的“红色家书”从全国各地汇集至此。家书的主人,有知名将领,有普通士兵,也有各行各业的平凡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许多家书一经写下,或许就是绝笔……
“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斑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这是夏明翰烈士在牺牲前,忍着伤痛用牢房里的半截铅笔给母亲写的一封家书,至今读来仍让人感佩不已。
夏明翰烈士资料照片在写给姐姐的信中,他这样坚定表明信仰:
“我人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1928年3月,时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的夏明翰,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8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39岁的吉鸿昌同样坚定而坦然。
“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
1934年11月24日,北平陆军监狱,这位抗日名将平静地写下家书,嘱咐妻子胡红霞“教养子女”,坚强活下去。之后,从容走上刑场,壮烈牺牲。
吉鸿昌烈士遗书照片1943年8月,秋风习习,稻谷金黄。在江苏省六合县,为保卫农民秋收,新四军连长、共产党员程雄带领战士,与日寇英勇作战,在枪林弹雨中争夺阵地,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牺牲前三个月,他在给父母的一封家书中写道:
“亲爱的双亲大人膝下: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儿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如果不能活着的话,双亲大人应保重玉体,抚育好弟妹……”
程雄烈士资料照片出生于安徽贫苦农民家庭的程雄,在短暂一生中奔忙于抗日救亡前线,为国牺牲的无悔与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挣扎在家书中清晰可见:
“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1946年4月25日,河南安阳,23岁的八路军战士冯庭楷,含泪给家乡两位兄长写了一封长信,字里行间充满对父母的惦念和不能尽孝的愧疚。
“樟、榕二兄:弟自事变(卢沟桥事变)后,毅然走出饥寒的家庭,参加了人民的子弟兵——八路军,将近九年光景……咱家的情景,我是想象到的,尤其想到在贫苦的日子里熬煎着的苦命的双亲,及年迈的祖母……”
冯庭楷烈士家书尽管思念刻骨,年轻的战士依然反复陈述参军的初衷,希望得到家人谅解。
“灾难深重的中国少衣无食者,不仅咱一家,弟这几年来正是为了自己,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为着自己及所有被压迫者奔波奋斗。当然,个人和家乡的小利益便无法顾及了。”
他还在信中劝说母亲:
“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须呼哭。你看,疆场上躺着的……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
然而,此信写后不到半年,冯庭楷便在山东巨野战役中遭敌机轰炸牺牲,甚至没能留下一张模糊的照片。如今,只能从家书中,窥见这位年轻战士思念亲人又无私无畏的英雄情怀。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一封封家书,就这样让我们窥见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民族英灵。一张张轻薄纸页,就这样让鲜活的生命渐渐清晰,告诉我们共产党人的厚重信仰如何熔铸于新中国的光辉伟业,铭刻于一代代国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