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4日电 (唐小晴 张一辰 吴鹏泉)持续三日的清明假期是2021年春节“就地过年”后第一个小长假,人们“补偿式”出行,趁清明祭祖、踏青。今年时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新社记者探访湖南、陕西、江西三地革命历史遗址,民众线上线下齐祭英烈,“红色旅游”亦趋升温。
缅怀英烈壮举 线上线下齐祭奠
记者在假期首日探访湖南陈树湘烈士墓,虽然下着蒙蒙细雨,但前来祭奠的民众络绎不绝,有耄耋老者、孩童、学生。他们将鲜花放置在墓碑前,再倒上几杯白酒,而后三鞠躬。
地处湘南的道县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地区和湘江战役的主战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烈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每年清明节前后,许多民众和红三十四师部分烈士后代自发前往道县烈士纪念园祭奠。
陈树湘烈士纪念馆副馆长陈志军告诉记者,为应对清明节游客高峰,纪念馆特意增设讲解员班次,同时线上开展清明为无名烈士云献花。
在湖南韶山烈士陵园。韶山市民周翌携带家人前来祭奠烈士,他们手拿花篮和水果。“缅怀英烈要成为节日祭奠常态化,潜移默化驻留心中,这是对英烈最好的纪念。”
记者来到毛泽东广场时,前来祭扫的市民、游客也排起了长龙。他们在毛泽东铜像前敬献菊花、三鞠躬……湖南共有104个县(市、区)和6个管理区属于革命老区,有100多万老区人民为革命牺牲、40多万人参加工农红军、20多万革命烈士。
中共百年华诞 红色旅游正当时
“清明节来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是为了重温历史,缅怀英烈。”记者在陕西西安探访西安事变纪念馆时,来自武汉的游客蒋从斌如是说。
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里是“历史的转折”,蒋从斌认为,西安事变纪念馆是来西安必须“打卡”的地方,珍贵的历史资料让人受益匪浅。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红色旅游进一步‘升温’,每天都有许多单位团体或个人来纪念馆参观学习。”西安事变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管程程说,民众借此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感受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的爱国情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共产党在西安设立了红军联络处,1937年9月改为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由十座民国时期民居建筑风格的白墙灰瓦四合院整齐排列而成。
记者踏着春雨走入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往来穿梭的各地游客和“南腔北调”,仿佛让沉寂在历史风雨中的建筑再次鲜活了起来。年长者在展馆前,面对资料驻足观看,年少者三五成群掏出手机与革命先烈合影留念,每个人都在用自己习惯的方式“亲近”历史。
“连日来的春雨并未使游客的热情降温,反而让他们放慢了脚步,可以静心阅读历史。”馆内工作人员王卉称,近年来,西安红色旅游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红色文化。
出行信心倍增 疫情防控常态化
据同程旅行的机票大数据显示,截至3月下旬,清明节假期和劳动节假期前往红色目的地的航段占全部航段的15.6%。从机票预订情况看,上海、北京、南昌、遵义、井冈山、延安等位列红色旅游目的地前十名。
中新社记者在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安检处看到,前来参观的游客戴着口罩,等待入馆的队伍长数十米。民众需扫预约码、亮健康码、测量体温、刷身份证,方可入馆参观。
“受疫情影响,我馆去年清明假期接待量仅为1419人次,近期纪念馆日均接待量达3700人次以上。”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介绍说,该馆采取预约、错峰等方式控制接待规模,并注意测量体温、消杀等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纪念馆内,重庆游客杨昆认真地看着老照片、老物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我以前每年都会出去旅游一趟,去年因为疫情原因只能在家。”得益于中国疫情防控成果,“憋坏了”的他这次打算玩小半个月再回去。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4月2日至5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970万人次。
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涂龙峰认为,因“就地过年”和去年清明节提倡“云祭扫”,中国民众被拉长的“乡愁”和出游需求在今年清明假期得到释放,这有利于刺激旅游消费市场进一步复苏“回血”。(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