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董胜波: 依靠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毫米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董胜波注意到,正在讨论和审议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依靠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让人十分期待。”董胜波说。今年两会,他聚焦协同创新,围绕依靠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确定了提案方向,对协同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董胜波告诉记者,在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市场大环境下,相比资源储备不多、不确定性大、周期长的基础研究,企业更乐于选择周期短、见效快的应用研究。同时,企业间较少在技术创新上沟通交流,各自为战的局面导致成果应用转化缓慢,在发展规划与研究力量布局上未能形成高效合力。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大多数仍基于应用环节,很多侧重基础研究突破的上游产品研发、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还依赖进口,在当前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大的国际环境下,‘卡脖子’技术问题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制约不断凸显。”董胜波说。
在他看来,一些企业往往围绕应用需求开展相关技术规划和研究,对“卡脖子”共性问题的研究与投入不足,在技术领域顶层设计、中长期布局等方面存在短板。
董胜波就此建议,应从国家层面在制度优化、政策导向、改善产业生态、做强创新主体等方面重点加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加强战略研判,坚定不移走自主可控道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增加关键核心技术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统筹产业链上下游领域创新主体联合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研究力量,形成创新合力。
他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我国成功实施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正是多个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成功代表。任务本身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的特点,也同时带动和促进了基础科学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董胜波在今年的提案中还重点关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作用发挥。他表示,体系化的重点实验室建设思路就是协同创新,可有效消除原有实验室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实验室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共同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一定要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问题,整合创新资源要素,形成系统、有序的组织优势,以协同创新推动技术发展。”董胜波说,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是创新组织体系中的主体,应健全产学研用协同一体化创新机制,构建协同攻关、深度融合的运行管理模式,以产业需求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着力统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工程技术研发。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