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3月10日电(记者任丽颖、范世辉)在2016年“上山”前,杨树是个“文艺女青年”。她擅长写作,喜欢小资,向往充满情调的生活。5年后,杨树笑称自己变成了“革命女青年”。
“这种转变,我自己也感到吃惊。”杨树坦言。
让杨树转变的,是“山上”的那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以下简称“抗大陈列馆”)。
1940年11月至1943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河北邢台浆水一带办学,前南峪村是抗大总校所在地。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抗大在这里坚持办学,培育抗日将士。
抗大陈列馆于1995年在河北邢台信都区前南峪村奠基,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
2016年初,“80后”杨树来到群山包围中的抗大陈列馆担任馆长。开始,她也并未真正认识到这个岗位对她意味着什么。“甚至前南峪村老书记郭成志给我提一些期待时,我还觉得落伍,不想接受,活脱脱一个愤青的感觉。”杨树说。
然而,在这里,经过一次次接触抗大学员和他们的后代,杨树的“情调”渐渐上升到“格调”。
“首先要扩大陈列馆和抗大历史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学习抗大精神。所以在每个重要节日、纪念日,我们都主动搞活动,发动周边群众百姓过来参加。”杨树说。
2017年,抗大陈列馆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公祭日当天进行了联动。工作人员在陈列馆的临时展厅内布展了南京大屠杀图片,还在抗大9000平方米的广场上举行了拉防空警报、默哀、献花、宣读和平宣言等公祭仪式。
南京大屠杀系列图片还在当地学校间进行巡展,学生们兴趣空前,围着宣讲员提问,舍不得让他们离开。杨树和陈列馆的工作人员第一次感受战争史、革命史、党史给自己带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此后,抗大陈列馆便拉开了抗大历史、文化主动联动的序幕。
几年下来,抗大陈列馆的影响力逐渐变大,不少曾经的抗大学员和学员后代来到这里“寻根”。看到曾经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们如今已成为耄耋老人,杨树产生了“抢救性”采访、让老人们口述历史的想法。
从2016年开始,抗大陈列馆组成精干的采访小分队,辗转北京、上海、江苏、湖北、辽宁、黑龙江等29个省份,行程数万公里,采访了多位抗大老学员,以及本地的老党员、老房东,拍摄并整理了120多个小时的视频资料和近百万字的文字资料。
杨树告诉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她和其他工作人员受到影响,思想和精神境界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我觉得,我们很多同事都在变化,工作生活态度变得更坚强,更有韧性。”她的言谈话语间,没有慷慨激昂,多了沉稳与执着。
从2020年4月开始,杨树带领着陈列馆工作人员,在前南峪等9个抗大旧址村推动实施抗大红色文化共建共享工程。如今,以前南峪为核心的抗大纪念场馆和遗迹建筑群,已成为游客感悟红色文化的好去处。
近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获得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抗大在这里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现实价值,让大家热爱家乡,为乡村振兴助力提气。”杨树说。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