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柏林3月10日电 (记者 彭大伟)针对已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德国经济学家霍斯特·勒歇尔教授(Prof. Dr. Horst Loechel)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纲要草案显示出中国追求实现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资料图为霍斯特·勒歇尔。中新社发 受访者 供图霍斯特·勒歇尔是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MBA项目负责人,同时担任该校中德金融经济中心主任。霍斯特·勒歇尔多年来对中国经济政策有着深入研究,并曾在中国长期任教,密切关注中国改革发展动态。
与过去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比,此次公布的纲要草案有哪些亮点?霍斯特·勒歇尔注意到,纲要草案至少有两个方面尤为引人瞩目:首先是未设定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具体目标,而是将指标值设定为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
对此,霍斯特·勒歇尔分析,中国经济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已经到了不再仅仅看重GDP增长数字的时候,通过上述调整,可以避免过度依赖负债驱动的投资扩张给经济带来的不稳定性。
“我认为中国现在追求的更多是一种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单纯地追逐增长。”他十分赞同纲要草案所透露出的政策取向,并指出,纲要草案亦围绕科研、环保、就业等领域提出了重要目标,“这无疑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其次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霍斯特·勒歇尔分析,“双循环”首先意味着强化中国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消费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这不仅能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准,还能够帮助中国在先进技术领域更好地实现自主创新。”
“如果没有掌握自主高科技产业,成为高收入国家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个非常好的构想。”总体而言,霍斯特·勒歇尔认为,纲要草案在上述两方面的提法均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针对外界对中国新发展格局与所谓“脱钩”之间的联想,霍斯特·勒歇尔强调,“双循环”绝不意味着中国将同世界经济体系“告别”,“中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一如既往地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
霍斯特·勒歇尔眼中的纲要草案另一亮点则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确立了十分具有雄心的中长期目标:“我不仅对中国实现气候行动目标的前景感到乐观,也相信中国能够在节能减排的同时顺利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预计,随着中国更加强调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同德国和欧盟未来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可以得到不断深化。
在采访中,霍斯特·勒歇尔尤为赞赏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所采取的策略。他表示,中国官方在疫情之初即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包括大规模的封锁措施,成功控制住了疫情,目前已几乎不再有本土新增病例。“我认为中国的防疫策略比西方许多国家所采取的策略明显更为成功。”
他认为,正是由于中国成功应对疫情并率先走出疫情影响、实现经济强劲复苏,进而提振了德国和世界经济。“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超过30%,因此中国增长越强劲,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经济也就能实现更多增长。”
而针对中国国务院总理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的目标,霍斯特·勒歇尔分析,这主要是去年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速低于往年水平,而今年预计将出现强劲的反弹,“在此背景下,中国官方设定的这一目标既是现实的,也是审慎的。”(完)
【编辑:李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