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刚撕下“贫困标签”的这些地区,如何注入振兴动力?
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 (陈香玉 李京泽)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走向乡村振兴的起点。如何更好实现乡村振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带来了他们的思考和建言。
脱贫攻坚战在贵州“收官”,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李建表示,在公共服务和设施方面提升质量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举例:“比如孩子上学,从前要‘有书读’,以后是怎么‘读得好’,这就需要在师资力量、改善设施等方面着手,在医疗、住房等方面以此类推。”
资料图:航拍贵州黔西化屋村一隅。(图文无关)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除了“单打”,与“外援”扩大协作也是拓展方向之一。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东南州州长罗强提出,东西部协作在脱贫攻坚中起到了很大辅助作用,中央明确,东西部协作还要继续开展,同时对东西协作的结对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调整,“过去是六个省七个市帮扶贵州省的八个市州。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把一些好的形式固定下来,并继续发扬”。
来自西藏山南市扎日乡的全国政协委员贡觉曲珍,则把目光投向了发展乡村旅游、民俗经济等特色产业。她接受中新社专访时打开了话匣子:种茶树、酿藏白酒、做藏香……所有的致富点子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要吃“旅游饭”。
根据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大学西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图登克珠的调研课题,民族地区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与修复开发、拓展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大有可为。
提到四川凉山,多年的“贫困”标签已被摘掉,下一步如何注入“振兴”动力?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全国政协常委达久木甲向中新社介绍了凉山的拓展方向。
一是由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向统筹乡村全面发展拓展;二是由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和就业增收向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拓展;三是由为贫困户建房修路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拓展;四是由“三保障”向全面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拓展。这些都写进了他向全国政协提交的《关于支持民族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差异大,即便同样是少数民族,情况也各有不同。中国有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毛南族是其中之一,七成人口聚居在中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环江县,这个不到4600平方公里的县城坐落在广西与贵州交界。
2020年5月,随着环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也实现了整族脱贫。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的毛南族委员韦震玲介绍,在今年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工作报告里,已有不少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远部署。
一方面是在已经取得的成果上“提质”,如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提高施策质量、强化易地搬迁后的管理服务、加大对脱贫攻坚战略实施过程中形成产业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如继续深入打造农特产品品牌,推进和拓展互联网销售,以及利用好国家落实在环江县的高铁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高铁经济。(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