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长为有能力带给自己和别人幸福的人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芦咏莉
3月3日,芦咏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钟昊摄
得知被授予今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芦咏莉有些意外和惊喜。
芦咏莉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新获殊荣,芦咏莉坦言,肩上的责任更重大了。她说:“如何再接再厉,在破解基础教育难题上多做些探索,交出一份令家长满意、让组织放心、获社会信任的答卷,这是当下最紧要的考题。”
从小立志当老师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对芦咏莉来说并非偶然,“我从小喜欢当老师,跟孩子在一起时总是特别有耐心。”
她下定决心当老师是在初中时期,一次同学问她一道数学题,“-5+3等于几?”芦咏莉说:“这道题特别简单,但那位同学不会。”这件事给了她很大触动。
第二天,芦咏莉跟父亲说起这件事。与父亲的对话,她至今记忆犹新:“我说我要当老师,父亲说好。然后我问,当老师有什么条件?父亲回答,你必须上师范大学,我说那就上师范大学。父亲问我,最好的师范大学在哪?我答不出,父亲说北师大,我说那我就去北师大。”
1989年,芦咏莉选择就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毕业于该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由于始终专注于基础教育研究,她于2011年辞去工作了13年的北师大教职,全身心投入到基础教育一线。
“我真的非常幸运,从来没有在志向上犹豫过或者浪费过时间。”芦咏莉道。
芦咏莉的初中同学还记得,初三时,芦咏莉一到下午自习,就会先跑去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收集好问题后就站到黑板前讲起来。“同学提起此事时,我脑海里依稀还有那个场景,但想不起来当时为什么那么做。这件事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当年我中考考了全校第一。我始终认为,帮助别人,很多时候自己才是最大受益者。因为在那之前,我连班里第一也没有考过。”芦咏莉回忆。
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芦咏莉开始从事基础教育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要在教育实践中生根开花,这个过程很漫长。我经常想,是否可以做点尝试,改变这种现状?”她说。
于是她开始跟家人探讨:“我这辈子就这一个梦想,如果可以的话,我想离开大学。”那时,留在高校任教是很多教育从业者的理想,而芦咏莉却清楚自己内心的呼唤,义无反顾投身基础教育一线。
将小学办出“大学味道”
担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以来,芦咏莉把这所百年名校“爱”与“智慧”的育人理念进一步丰富,被业内评价为把小学办出了“大学味道”。
在她看来,大学的特点是充满理性、独立民主、鼓励思考、注重证据,而小学则比较感性和温暖。“把小学办出大学味道”,芦咏莉希望能将两者结合,把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融入小学,同时保持用充满爱和温暖的育人环境,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小学德育,很多人说要培养好的“行为习惯”。芦咏莉分析认为,让孩子们首先建立终身受益的认知系统,有助于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在习惯养成之际,切勿忘记说理,要让孩子明白“对错”“是非”“好坏”的涵义,只有认同这些“理”的孩子,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有一段对话令她印象深刻:“一个二年级的女孩问:校长,什么是博爱?我反问她。她说:博爱,就是爱每一个人!我点点头。她疑惑地追问:包括坏人吗?我又肯定地点点头。学生吃惊地说:校长,您要爱一个坏人,帮坏人干坏事吗?我回答:错!不是帮坏人做坏事,而是要制止坏人干坏事……说到底,‘爱’是指满足合理的需求、拒绝不合理的需求。但如何判断合理与否,需要智慧,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人拥有智慧。”
在芦咏莉的倡导下,学校开展了“一月一话题”讨论活动。学校组织孩子们讨论,“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有什么不同?自由与纪律,富与强的关系”等话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价值体系形成。
此外,芦咏莉还主张将大学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小学。在实践中,芦咏莉和她的同事们做了积极探索:如在小学一年级开设了社交情绪学习课,在二年级开设“脑育”课程,在三到六年级开展项目式学习……
芦咏莉认为健康是一切的基础,率先提出“体育是第一学科”理念。目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在校的锻炼时长,比国家规定的还要多,不仅保证了课间操、体育课,还增加了晨练、课后锻炼,以及丰富的各种体育社团。
2020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优秀达标率为51%,远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达标优秀率25%的目标。
芦咏莉常常思考,如何让更多孩子受益于优秀的教育理念。“通过建立教育集团,优秀学校的教育理念会得到更广泛传播。”自2012年成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育人理念,已辐射到全国10个省份的33所学校。
2018年芦咏莉接手教育集团后,致力于建设教师专业成长社区——网络平台“爱慧师苑”,将大量教学、德育和课程资源输送到全国各地,通过分享课程、在线社区等方式给更多教师赋能,让远在西北、东北、西南的教师足不出户,即可分享优质的教育教学经验。
培养有担当懂感恩的孩子
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芦咏莉深有感触:“很多压力大的孩子,来自高知家庭。孩子的父母拥有很好的工作和学历背景,他们简单地‘以己度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应该学习好,未来必须成精英。”她说,这种推理和认识本身是不成立的。
在芦咏莉看来,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有担当懂感恩的孩子,才足以迎接漫长人生中的种种挑战。
她更担心的是,一些孩子在父母的压力下拼命学习,错过了与自我相处和内心成长的良机。她认为,真正的好教育,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点,找到属于他的人生坐标和定位,并激励其不断努力达到顶点。
“社会有分工,只要认真、爱动脑筋,干一行爱一行,最后做到行业的极致,他的人生就会幸福。”她说。
芦咏莉认为,教育者也应该反思,“学校不能仅仅从成绩和分数上评价孩子,而是要把立德树人放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芦咏莉提出,应送给孩子终身受益的三个礼物:“一副健壮的体魄”“一颗聪慧的头脑”和“一个远大的梦想”。家庭、社会也要调整对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让更多孩子成长为“有能力带给自己和别人幸福的人”,而不是考100分的学生。(记者 赵琬微 强力静)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