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26日电 (记者 朱晨曦 张素)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已成立两周年。作为技术类知识产权审判的“国家队”,成立两年来做出了哪些探索?力度如何?2021年最高法还将采取哪些重点举措保护创新?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判赔1.59亿 系国内法院判决赔偿额最高的侵害商业秘密案件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26日宣判了嘉兴中华化工公司等与王龙集团公司等侵害技术秘密纠纷上诉案,被诉侵权人王龙集团公司等盗用香料“香兰素”技术秘密,被判赔偿技术秘密权利人1.59亿元(人民币,下同)。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周翔介绍,该案综合考虑侵权人以侵权为业等侵权行为情节、涉案技术秘密商业价值、侵权人拒不执行生效行为保全裁定等因素后,判决各侵权人连带赔偿技术秘密权利人1.59亿元,系我国法院生效判决赔偿额最高的侵害商业秘密案件。
“加大判赔力度是知识产权严保护、强保护的直接体现。”周翔表示,依法适用法定赔偿、裁量性赔偿,基于案件事实,采用顶格赔偿、大额赔偿等支持权利人的主张,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侵害“香兰素”技术秘密纠纷上诉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当天还发布10件典型案例。周翔表示,典型案例明确传递了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的强烈信号。通过适用惩罚性赔偿等,彰显严厉打击恶意侵权行为的司法态度。例如,侵害“卡波”技术秘密惩罚性赔偿案,系最高法作出的首个惩罚性赔偿判决,该判决充分考虑了主观恶意、举证妨碍、持续侵权等因素,适用法定的惩罚性赔偿最高倍数顶格5倍计赔,判赔金额高达3000余万元。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工作力度,高额判赔案件会越来越多。”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郃中林表示,知识产权法庭将用好用足法定的赔偿计算规则,深入推进惩罚性赔偿制度落地见效。
有效破解技术事实查明难 已入库450余名技术调查官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深入探索符合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规律的审理规则和裁判方式,积极破解知识产权审判中的技术事实查明难问题。
郃中林介绍,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两年来,完善了以技术调查官制度为基础,以技术咨询、专家陪审、专家辅助、技术鉴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建立“全国法院技术调查人才库”及“全国共享机制”,已入库450余名技术调查官,覆盖30多个技术领域,初步实现了技术调查人才在全国范围内“按需调派”和“人才共享”,有效缓解技术事实查明难问题。
郃中林表示,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现有法官39人,是在全国范围优中选优产生的,全部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43%是博士,36%有理工科和法科复合学历背景,25%有海外留学经历。在2020年法庭新收案件大幅增长、法官数量同比上年减少3名,同时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巨大挑战的情况下,仍能圆满完成审判任务。
郃中林说,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还建立了专利民事和行政程序交叉案件的协同审理机制,推动解决专利诉讼周期长、权利要求解释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探索指导一审法院尝试适用“侵权判决+临时禁令”的裁判模式,切实增强侵权救济时效和权利保护效果。
2021年将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保护力度
据了解,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自2019年1月1日正式揭牌运行以来,共受理案件5121件,审结4220件,结案率82%。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的设立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通过两年的努力,审判质量效率大幅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郃中林说,法庭受理的案件既涉及前沿科技,又涉及日常衣食住行,既涉及国家和行业标准,又涉及知名企业和知名产品。
郃中林表示,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的裁判规则和审理质效直接影响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2020年,法庭受理的涉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件占全部案件的比重超过1/8。法庭审理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案件,作出了不少标杆性裁判。
郃中林说,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在2021年度将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保护力度。在妥善审理涉及各种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和垄断纠纷的基础上,重点审理好涉及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的新类型纠纷,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种源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依法界定行为界限,合理平衡各方利益,促进增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自主创新能力。
郃中林表示,将加大司法反垄断工作力度。依法受理和妥善审理各类反垄断民事和行政案件,适时明确有关裁判规则,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