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从这里奔向星辰大海 “文化衫事件”散发种族主义恶臭 特稿:中国“慧眼”见证宇宙奥秘 全球共享未来可期 新疆今年600亿元完善公路交通 高速公路主骨架年内建成 打击行业黑恶势力 规范文旅市场秩序 打击食药违法犯罪要保持“四个最严” 福建泉州:早开工觅先机 政企同心组织节后生产 致力于中希文化交流的希腊姐妹花 祝福中国朋友牛年大吉 上海五大新城,如何创造真正的大手笔? 快速射电暴是外星人信号?中国“慧眼”揭秘确认源自磁星 贪污公款、整容换脸 潜逃17年的职务犯罪嫌疑人落网 美财长称现阶段将维持对华加征关税 外交部回应 河北两会启幕 “疫情防控”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甘肃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辉接受审查调查 北京取缔19家涉“中国”“世界”等吸睛词汇非法社会组织 严守食药安全底线,看三部门如何重拳治乱? 中方坚决反对!华春莹反将加拿大一军 英调查称41%受访者视中国为严重威胁 中方:一些政客和媒体严重误导蒙蔽民众 内蒙古打出“组合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检察机关分别对郝健君、王俊峰、袁卫祥、欧阳晨决定逮捕 美称将同包括伊朗在内各方就伊核问题谈判 中方欢迎各方展示积极姿态 全国人大代表邵志清:将继续关注百姓切身利益 外交部:已有至少8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公开接种中国疫苗 失望了?“慧眼”卫星找到快速射电暴来源 不是外星信号 辛德贝格诞辰110周年 中外高校创作系列画作怀念“丹麦英雄” 外交部: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挑战,需各方携手应对、共同展现领导力 中方公布涉加勒万河谷冲突消息出于什么考量?外交部回应 新华时评:要“压担子”也要“卸包袱” 2021年高考重回6月 特殊优待加分不超过20分 国家邮政局:严防违法寄递冷光烟花、“钢丝棉烟花” 叶建春任江西省委副书记 王恩珍:铺就“橙色”致富路 美财长称现阶段将维持对华征收关税 外交部:贸易战没有赢家 涉嫌受贿 内蒙古两名厅官被逮捕 中国“慧眼”预期运行8至10年 增强版进入方案设计阶段 加美澳一些人不断制造涉疆谎言 华春莹:只会让世人看清他们的无知和荒谬 跟随卫星,了解红色地标里的党史故事 2021年高考时间“回归”:6月7日开考 我国四项国家计量基准采纳国际单位制新定义值 外交部谈中印边境报道:有利于了解事实真伪,致敬英雄烈士 美债收益率进入触底反弹通道?是否将冲击美国科技股? 小米传出造车消息 股价暴涨10%后回落 比亚迪现37.6亿元大宗交易,机构折价接盘 半导体设备龙头应用材料营收创纪录,称市场规模将超700亿美元 踩雷信托亏损超200亿元,天安财险正在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融创入股愿景明德,孙宏斌与左晖再度牵手 从欧央行前行长到意大利总理,德拉吉将如何重振意大利? 大宗商品集体“暴涨”,超级周期还远吗?A股“周期品”的机会来了 收盘丨创业板指跌逾1%,两市成交额连续两日破万亿 北向资金今日净流入超95亿元,净卖出比亚迪7.1亿元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航天员从这里奔向星辰大海

2021-02-20 09:25:49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航天员从这里奔向星辰大海

航天员从这里奔向星辰大海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新华社张扬工作室,为你带来“星光璀璨”的创作故事

新华社记者张扬(右)和身着水下训练服的航天员王亚平进行了一次“亲密而特殊”的握手。记者刘春晖摄

张扬对王亚平进行采访。

  王亚平在做下水训练前的准备工作。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来自人类最本能的好奇,需要最深远辽阔的探索。一曲《天问》,千古传响。

载人航天、“嫦娥”奔月、“悟空”巡天、“天问”探火……科技向前发展,人类从未忘记头顶那片无垠的天。而在我国近年来的航天突破中,“航天员”总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群体。

在常人眼中,航天员是“离星星最近的人”,背负着全人类的深蓝色遐想,代表着地球这一“星际扁舟”的光荣与梦想,一飞冲天,去拓展人类认知与想象的边界。

而航天员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他们有没有“三头六臂”?他们是如何进行训练的?他们的训练需不需要“上刀山下火海”?……

新华社张扬工作室推出重磅视频《奔向星辰大海》,将航天员的训练场景展现到你面前,为你还原真实的航天员苦与乐。“没有高光滤镜,最是打动人心。”网友如是评价。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张扬工作室,为你带来“奔向星辰大海”背后的创作故事。

模拟失重水槽训练、8G过载训练、一次训练减重2公斤、无人触碰的红色按钮——

展示“仰望星空”背后的“脚踏实地”

“这是一次充实、难忘而又收获满满的采访经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说起《奔向星辰大海》的幕后故事,新华社记者张扬这么起头。

原来,2020年12月底,工作室策划了一期张扬与航天员一起跨年的特别节目。到了现场,航天员训练的场景迅速“俘获”了大家,大家决心在不打扰训练的前提下,在有限且短暂的拍摄“窗口期”内,记录下珍贵的航天员训练画面,并对航天员王亚平进行深入的交流采访,做一部高质量的专题视频“大片”。

但由于航天员要进行封闭训练及防疫方面的需求,工作室只能在航天员训练间隙进行短暂的采访拍摄。到了现场,实地看到、听到航天员训练生活的场面和细节,工作室成员迅速开了个“小会”,决定转变创作思路,按专题视频结合新媒体视频的方式采访拍摄。

“短短数小时的拍摄时间,如何在保证拍摄高质量画面的同时,准确捕捉我与王亚平交流过程中的亮点?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在拍摄前反复推敲,撰写了细致的策划和方案,在拍摄中依靠团队强大的专业能力和默契配合,最后,我们真的做到了。”张扬说。

这个“plan B”,最终变成眼前这部“大片”。

“这种状态切换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专业能力和默契配合缺一不可。”张扬说,新方案一经敲定,几位摄像立即调整机位和拍摄分工,迅速转入专题拍摄状态。

第一站,镜头随着王亚平来到模拟失重水槽训练场,拍摄下珍贵的训练场面。这个涌入镜头的直径23米、水深10米、容水量4200吨的水槽,能为航天员在地面创造尽可能真实的“失重环境”。

在工作人员的协作下,王亚平穿戴好重达120多公斤的装备,没入水下,开始了长达4个多小时无间断的训练。

“天上5个小时的工作任务,在地面就要做50个小时的水下训练,比例是1:8到1:10。操作很多、很累的情况下,训练结束以后,(航天员的)体重能降低1到2公斤。”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室主任王焰磊说。

如果你认为水下训练的艰辛已经足够震撼,请跟随王亚平的脚步,再来看看离心机训练。离心机由一个八米长的旋转臂和飞行模拟座舱组成。“由于航天员乘坐飞船上升返回时,身体要承受不同的过载,所以要进行超重耐力训练。”王亚平解释。

在离心机内,所产生的离心力,通常用地心引力的倍数来表示,例如2G,等于两倍地球引力,这大概相当于过山车从最高点,急速俯冲到最低点时的压迫感。也可以理解成,2G等于自身体重增加一倍。普通人最多能承受4G的离心力。而像亚平一样的航天员们,则要进行8个G的过载训练,相当于要承受8个自己压在身上。

“训练的时候,脸会变形,胸部会感觉到呼吸困难,眼泪会稀里哗啦不自觉地往外流。”王亚平指着一个红色按钮接着说,“如果训练过程中感到不舒服,可以随时按红色按钮请求暂停。但是从来没有一个航天员碰过这个按钮,这个按钮虽然握在我们手里,但在我们心里,它是不存在的。”

王亚平嘴角始终带着的温暖淡然的笑,成了张扬此行采访最难忘也最心疼的一幕。“王亚平云淡风轻的笑容里,流露出她的柔软与坚强,更让我看到一位航天员的职责与使命。”她说。

“你认为每一位航天员都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看了这么多“超人训练”后,张扬问王亚平。

“你要有脚踏实地的付出和努力,才会有仰望星空的底气。”王亚平回答道,依然带着温暖淡然的笑。

关键12小时、500G素材、10版修改——

“葫芦式”拍摄,为13分钟投入上千小时

采访拍摄完成后,对工作室“脚踏实地”能力的考验开始了。多机位的4K拍摄,让工作室带着500G的素材回到办公桌。究竟要用一部视频,呈现出怎样的航天员?

“平时只有在‘上天’的高光时刻见过航天员,而高光时刻的背后,是人们看不见的‘魔鬼训练’和过人的坚忍与付出。”采访团队成员杨志刚说。

“王亚平说,一定要让能力去等待机会,而不能让机会去等待能力。航天员们真是实力演绎了这句话!”采访团队成员刘春晖说。

“他们比我想象中更纯粹,他们不只是完成任务、完成工作,而是把训练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把航天当作毕生追求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采访团队成员李桢宇说。

“本来以为只有最年轻的航天员们才进行日常训练,没想到已经上过太空、‘功成名就’的航天员们依然在扎实训练,从不停歇。”采访团队成员邓驰旻说。

“航天员的目标是奔向太空,日常却是在北京郊区的水下10米,做着严苛的训练,一日又复一日。”采访团队成员赵世通说。

“海量的素材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平给女儿讲火箭的构造时,女儿那认真又澄澈的眼神。下次再因为妈妈执行任务而见不到妈妈,女儿一定更能理解什么叫‘妈妈给你摘星星去了’。”采访团队成员马原驰说。

回想这次采访与后期制作,张扬拿“葫芦”作比——工作室在前期准备和后期制作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相较之下,仅有12个小时的现场拍摄便像是葫芦两头之间那细细的“葫芦腰”。

就航天员训练日常这一题材以及专题视频的性质而言,12个小时的确很紧凑。为了抓住这“关键12小时”,工作室成员收集、消化了大量相关资料,一遍遍打磨采访提纲,“脑补”现场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及应急方案。到了“关键12小时”,大家对时间的安排精确到分,并不充裕的人手也要分组同时作业,三个机位密切分工协作,尽最大可能采集更多的有效素材。“关键12小时”过后,工作室又发挥每个成员的专长,创作视频、设计预告片,各司其职,各展其能。

“受众看到的《奔向星辰大海》约有13分钟,如果把工作室成员为完成此片的工作时间加到一起,大概有上千小时。”张扬忍不住再次点赞团队的敬业,“几乎没有人在零点前回过家,春节假期也贡献出来,反复推敲打磨每一个镜头、每一处衔接、每一句解说。”

最终,视频改了10版,与全网受众见面。点击发布那一刻,工作室成员想起视频中王亚平说的那段话——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真谛。”

“漫天星光,皆不如航天人闪亮!”“这样的‘鲜花舍’才是我们年轻人喜爱的”——

航天员背后是航天人集体,“新华社出品”背后是全情投入

《奔向星辰大海》发布不到2日,总浏览量已超1亿次,被各大网络媒体首页置顶,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电视媒体采用,并在微博、B站、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成为热门。“大泳池里藏着空间站”“无人触碰的红色按钮”都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

“这才是全国人民应该看的最强贺岁片!”

“漫天星光,皆不如航天人闪亮!”

“他们是走在人类最前端的勇士,航天员们辛苦啦!”

网友们激情留言,向中国航天人致敬。

“中国航天人是一个集体,不仅仅指航天员。”看着网友们对航天人的表白,张扬深有感触,“王亚平在水下训练,还有7位潜水员在旁协助,地面监控室的科研工作者也一连紧盯屏幕四个多小时。”

这种团队合作、互相支持的力量,在工作室也能看到。2020年12月,新华社张扬工作室正式成立,“国社网红”有了新舞台。工作室既要打造高辨识度的个人IP、展现独特气质,又要充分体现国社品格、主流价值、新闻理想。

为了增强在青年受众中的接受度和互动性,工作室推出的系列作品,通常会针对新华社客户端、B站、快手、抖音等不同平台的特点,打造不同形态、不同长度、不同视觉包装风格的版本。工作强度虽大,但工作室成员全情投入,甘之如饴。

“张扬的视频知识性和质量真不错!”

“宝藏扬扬,希望你越来越好,谢谢你带我们了解这个神秘的地方,以后也多多带给我们这样的视频吧。”

“这样的‘鲜花舍’(网友对新华社的昵称)才是我们年轻人喜爱的,以后我要锁定‘鲜花舍’看棒棒的新闻!”

网友们表达出对新华社和工作室的赞美与喜爱。

“这就是视频背后的我们——累并快乐着,忙并收获着。唯有竭尽全力,我们才能骄傲地说,这是‘新华社出品’。”张扬说。(记者王若辰)

【编辑: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