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秉飞委员:统筹动物模型资源 推动新冠疫苗研发
代表委员履职记
“在药物或疫苗研发过程中,需要通过动物模型代替临床病人,来筛选和评价药物、疫苗。而如果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就无法进行研究,对防止疾病感染将是很大障碍。这次对新冠病毒的研究,得益于我国率先建立动物模型(如小鼠、恒河猴等),开展传播途径、发病机理、药物筛选、疫苗评价等研究,发挥了科技抗疫的先锋力量。”2月1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岳秉飞研究员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2020年两会期间,岳秉飞呈交“建立国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创新中心”“高等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提案。随之,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将建立国家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提上日程,特别是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为牵头单位,对新冠疫苗研发评价起到高效推动作用。
夯实新冠疫苗研发基础研究
岳秉飞介绍,据不完全统计,超过80%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成果依赖于动物模型资源或技术创新,100%的新药研发依赖于动物模型。掌握动物模型关键技术与资源,犹如掌握未来生物医学科技竞争的战略资源,掌控原创药物研发的“试金石”,控制生物医药经济发展的“命脉”。
那么,在新冠疫苗研发中,动物模型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动物模型的作用,贯穿于疫苗研发的始终。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疫苗的免疫机制和有效性无从谈起。”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秦川指出。
秦川解释道,动物模型,其实就是实验室里的特殊“病人”,是得了人的病的动物,它们就是模拟人的疾病的动物。在建立动物模型的过程中,我们要研究人类疾病病因和发生发展机制,再研究和分析每种动物与人的生物学差异。根据这些基础研究,模拟疾病病因,选择适合的动物,采用各种技术使动物得上人的病,成为动物模型。
比如,针对这次新冠肺炎,建立动物模型,才能研究病毒如何感染、如何在体内复制,机体如何发病,病毒如何传播等,搞清楚这些才可以筛选药物、抗体和疫苗。可以说,建立动物模型是疫苗研发至关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
“秦川团队去年承担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攻关组部署的5条技术路线疫苗的有效性评价任务,目前全球进入临床Ⅲ期试验的三分之一的疫苗,国家部署的80%的疫苗,都是由该团队评价的。迄今,中国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数量超2400万剂次,同时向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上千万剂疫苗。”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刘江宁介绍。
建设国家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30余家,其中能够开展动物实验的有20多家,主要分布在农业、动物检疫、卫生等行业。
岳秉飞指出:“国内高等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建立,虽然从数量上看可用的实验室不少,但从实际操作上看,能够针对新冠病毒做研究的并不多,而以前相关的研究又比较分散,缺乏统筹,直接影响疫苗、特效药的研发速度。”
针对现状,去年两会期间岳秉飞的提案建议国家科学统筹高等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要建立实验室之间的设备共享机制,打破部门间的条块分割藩篱,将实验室最大化利用。
据相关部门透露,截至目前,国家卫健委和北京市正在共同推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牵头建设国家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预期目标是面向国家生物安全保障、医学科技发展、人民健康与生物医药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撬动包括重大及突发传染病防治、原创药物研发等行业的创新与经济发展。
2021年两会即将召开,岳秉飞又准备了两个新的提案:关于致癌性评价用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研究与评价的提案,解决国外动物模型对我国药物安全评价实验“卡脖子”的问题;保证实验用猴的提案,解决近些年来,特别是去年实验用猴供应严重紧张的状况,以确保国内生命科学研究需要。
本报记者 华 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