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学喜委员——
“夯实产业基础,是重中之重”(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爬上四川越西县的山丘远眺,苹果树漫山遍野,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备感欣慰。这次调研是他第十二次走进大凉山。
“我国的苹果主产区,不少位于丘陵沟壑之地,也是贫困高发地带。”霍学喜常年深入农村一线,足迹遍布甘肃陇南、西藏林芝、贵州毕节、云南昭通等地。在这位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看来,“这些贫困地区,群众人均种一亩好苹果,就能脱贫了。”
前几年,霍学喜第一次走进越西县,便看上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海拔高、温差大、土壤好、光照充足。在村民带领下,专家组翻过山坡,找到了几株无人管护的苹果树。摘了六七个果子,送到成都一鉴定,“糖度高、营养丰富、色泽鲜亮。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不种苹果就太可惜了。”
可要想优化品种、扩大种植,县里资金、技术、人才都缺。
“不光越西一个县,我们调研的很多地方都面临类似的‘系统性瓶颈’。”2019年,霍学喜在提案中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需要,整合科技资源联合攻关,促进苹果园现代化管理,“同样重要的是,专项支持低效果园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苹果产业转型升级,让苹果种植户彻底脱贫。”
如今,通过培训种植大户、基层农技人员等,越西涌现了一批苹果种植能手。“去年,县里12万吨果子卖得挺好。”霍学喜说。
过去一年,霍学喜走访了多个苹果产区,撰写了相关主题报告:全国苹果产销状况、新冠肺炎疫情对苹果出口影响、突破苹果产业“卡脖子”技术……
“苹果产业是个系统工程。要种得好、收益高,每个环节都要追求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为掌握一手材料,霍学喜常常深入乡村,虽然艰苦,但他乐在其中,“只有扎实调研,方能准确把脉。”
眼下,霍学喜正思考、撰写今年的提案——相对脆弱地区的返贫风险及其治理建议。在他看来,要保证扶贫产业的稳定性、长效性,“夯实产业基础,是重中之重。”霍学喜说。
本报记者 高 炳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