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月28日电 题:“前浪”引领“后浪”奔腾,浙江安吉“导师帮带”锤炼基层“新生代”
新华社记者王俊禄、顾小立
干部“传帮带”开展群众工作,是我们党优良传统与优良作风的重要体现。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创新设立的“导师帮带制”已运行16年,盘活了干部资源,构建起新老接续、充满活力的干部梯队。一批跟随“老把式”迅速成长的年轻“实干家”,成为基层工作传承薪火的人才保障。
“三门干部”有了“入门导师”
脱下皮鞋西装,换上布鞋草帽;从带着“翻译”下乡,到学会山沟里的土话……在安吉,一批“出家门、入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年轻干部,在导师帮带下迅速蜕变,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
为传承基层干部队伍中的优良作风和过硬本领,帮助年轻干部成长,从2005年开始,安吉将干部中的骨干与年轻干部结对,全面启动“导师帮带制”。16年间,这一举措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干部,结对形式也更加灵活。
安吉县杭垓镇地处浙皖交界,移民较多,方言有20多种,可谓“十里不同音”。镇党委曾对全镇103名干部摸了个底,44名“85后”干部中,不会说杭垓方言的有30余人。为打通“语言关”,镇里开办“方言课堂”,邀请“老乡镇”一对多开展结对帮带。
杭垓镇社会治理办公室副主任严牛牛老家在江苏淮安,语言不通成了工作“拦路虎”,有时甚至会错意,引起调解双方不满。“方言课堂”开课后,严牛牛得到了老干部廖洪权的帮带。廖老师还熬夜手写了一本《方言注释》,给方言注拼音划重点,让严牛牛如获至宝。半年后,严牛牛从听不懂到沟通无碍,可以随意和村民拉家常,工作效率大为提升。
记者从最早探索“导师帮带制”的安吉县上墅乡了解到,帮带对象主要以参加工作不满三年、业务知识水平相对薄弱的年轻干部为主,选聘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突出的个人作为导师,确定帮带关系进行“手把手”帮带。
让“书生气”转化成“干事风”
“做好基层工作,嘴要甜、腿要勤、心要诚。”老师褚雪松的话,上墅乡刘家塘村村委委员马晔时刻记在心头。获评浙江省“千名好支书”的上墅乡刘家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褚雪松,是一位有着20年基层工作经验的“老村干”,2018年起与马晔结成帮带对子,手把手带着小年轻融入基层。
马晔经常跟着老师下村。看到有些棘手的工作,总能通过心平气和的“闲聊”方式,赢得村民的理解配合,马晔暗暗佩服。
“和老百姓打交道,要无事常走动,有求尽力帮,讲话不空,说理不虚。”在老师的带领下,马晔渐渐琢磨透了乡村工作的方法,一点点把“书生气”转化成“干事风”。
黄杜村是安吉白茶的核心产区。初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85后”干部吴欣却对白茶和农活不太懂,和村民搭不上话。他挠着头找到黄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盛阿伟。
二话不说,盛老师手把手传授他白茶知识,带着他挨家查看茶叶生产加工情况。现在的吴欣谈论起白茶头头是道,跟茶农的距离也拉近了。
从“传技能”到“明大道”
十多年来,安吉始终坚持惠民利民,不断推动“导师帮带制”走深走实。在实践中,聚焦干部“能说群众话”,结合“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民情体验”等载体,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导师带领年轻干部走村入户,让他们进得了门、坐得下来、说得上话、办得了事。
“‘导师帮带制’是抓手载体,更是方法理念。”湖州市委常委、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表示,导师们言传身教,不仅教年轻同志学技能、学方法,更让他们懂法规、明大道,促进年轻干部传承良好作风。
如今,“导师帮带制”已在湖州全市推开。“‘导师帮带制’强化政治引领,推动年轻干部补钙壮骨、固本培元。”湖州市委党校教育长沈佳文介绍,这几年,湖州每年有650余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发展为中共党员,其中80%以上都由导师担任入党介绍人。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