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人类起源脉络的圣地 海南自贸港建设如何实现科技创新驱动?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至2倍以下 浙江冀率先推动共同富裕 就地过年,你的选择决定这些行业的冷与热 祁连山生态改善植被茂盛 人大代表坦言森林防火严峻 在战“疫”一线成长蜕变的“大白姐姐” “我们要建10000个美丽村庄” 云南省代省长王予波点题乡村振兴 人工心脏如何让患者重获“心”生 黄兰香参加湖南省政协联组讨论:广泛凝聚共识 着力服务大局 李春生当选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陕西省省长赵一德:将举全省之力办好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 守护好传统古村寨文化瑰宝 让“多彩贵州”更加绚丽 把“基因剪刀”安全送进体内 “数字新云南”的发展新格局:构建中国与“两亚”市场间“战略纽带” 银川行政审批6年7次瘦身改革永无止境 贵阳云岩区“特邀调解+司法确认”去年调解民商事纠纷两千四百余件 依托项目搞创新 宁夏吴忠科特派创业基地齐发力 加上高温高压 二氧化碳也能当发电“能手” 通讯:“科技兴蒙”:中国正北方地区企业迎来创新的“春天” 中国科学家领衔发现最遥远的原初星系团 延长特色产业链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晒产业转型升级亮眼“成绩单” “南电监查01”交付 500千伏海底电缆有了全天候“保姆” 穗莞深城际机前段进入海底施工阶段 《声在中国》获评“年度最佳公益专辑” 中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达187万人 科普网站2800多个 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发布关于饶毅举报处理意见 国家发改委就《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答记者问 上海市政协港区委员看好“十四五”时期港人在沪发展新机遇 高质量发展凸显“内力足” 天津经济正走出低谷 部分新冠疫苗接种点为何测到阳性 并非病毒死灰复燃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谈稳增长保就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2%,经济逐季回升” “十三五”内蒙古立案环境行政处罚案件17045件 罚款逾16亿元 中消协今年重点关注新兴消费业态和模式 各国纷纷采购,给中国疫苗投下“信任票” 石家庄:高风险和按高风险管理地区全域封闭管控 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访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吴铁英 外交部谈中新自贸协定升级:以实际行动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 白宫称拜登要用“耐心”应对中国 外交部回应 全国政协委员展望2021年中国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 开拓国际新空间 2021年江西省级新增项目支出94.5亿元 主要用于改善民生 北京严控第三国人员中转搭乘直航北京国际航班入境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张霄“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 弘扬多边主义,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青岛通报5起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 海南高院院长:已对5起张家慧干预过的案件启动再审纠正程序 民航局对四个入境航班发出熔断指令 涉及南航、厦航等 探访新疆乐器制作村:十步一工匠 增收手上功 《中国沿海进港指南(东海海区)》为船舶进出港口提供权威指引 江西布局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建设 畅通国内“大循环”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陕北:长征的落脚点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还原人类起源脉络的圣地

2021-01-27 09:30:11来源:科技日报

还原人类起源脉络的圣地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见闻

澄江,一个因化石享誉世界的名字。一面是高原湖泊“琉璃万顷”,风物入画;一面是群山叠翠,莽莽苍苍,横亘滇中。

身处山水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永恒命题,叩问着每一个人。

而这山水间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恰能与人同频共振:所有脊椎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远古的祖先,在这里发端,开枝散叶,形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多待解的谜题,提示人们关注未来之路,守护好人类家园。

寒武纪大爆发与你我有很大关系

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一层,复原了一个化石发现场景:1984年7月1日,来自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在帽天山西坡发现了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一锤下去,敲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之门。澄江古生物群也成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距今5.41亿年前至4.85亿年前的寒武纪,是地球生命演化的一个分水岭。从这时起,地球上开始出现了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生物。“澄江动物群主要由多门类软躯体动物化石组成,却很罕见地保存了下来。而且其时代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要早1000万年,更凸显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快速性。”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方臣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与赵方臣研究员一样,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副院长丛培允研究员也深度参与了博物馆的建设。当记者问及会最先向观众推荐哪件藏品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昆明鱼。”

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脊椎动物,正是澄江生物群中的昆明鱼。人类身体的基础结构,如头脑、脊椎和心脏等在昆明鱼中已经出现,启动了迈向未来智慧人类漫长进化历程的第一步。

不止于此,除了脊椎动物,生命演化树上其他现生动物的每一个分支,几乎都可以在澄江生物群20个门类、280多个物种中找到各自的祖先。

200余种现生动物的祖先“复活”了

步入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一楼大厅,最先“镇住”观众的是一堵巨大的化石墙。它既是展品,又是埋藏澄江化石的真实地层,5亿多年前被一场灾难定格。

90块OLED柔性有机屏构成的多媒体“海底隧道”中,寒武纪时期的200多个物种“复活”,底栖的海绵、海葵,中部的昆明鱼、水母……一定睛,那时的顶级掠食者,身长两米多的奇虾掠过头顶。

“这种柔性屏只有纸张那么厚,横跨度为6.5米,90块屏刷新一次仅需0.1秒,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用高清数码技术复原寒武纪生态系统。”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陈泰敏馆长告诉记者,许多化石其实都很小,像“明星”昆明鱼只有指甲盖那么大,原本不利于展览和科普。

“把小小的静态化石,做成有冲击力、活灵活现的‘动物’,多媒体应用是重要的尝试。”陈泰敏说,VR、5D、人体感知等前沿交互技术与影音、化石结合,只有先吸引了自己,才能吸引观众。

“在自然博物馆展览中,以这么高比例的多媒体来展示化石展品,在全世界是首次!”丛培允介绍。建馆期间,一大批古生物学者参与到公众展陈构思规划建议和展陈科学性指导,把古生物学知识和最新成果,转化成通俗易懂的信息,向公众表达。

普及传播生命演化知识的理想研学场所

从1984年到1997年,澄江化石群的主题词是“科研”;1997年到2012年间是“保护”;此后是研学利用。

“仅凭世界自然遗产的金字招牌和‘高冷’的寒武纪化石,并不能带来科普及其衍生的价值。”从2014年博物馆开建以来,不囿于化石一个点,建设者们着意全面诠释生命大爆发、大演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地球生命故事,铺开了一篇大文章。

其间,陈泰敏等一班子人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攻破重关搞创新,征集到全国及世界各地各个地质时期6万余件珍稀藏品,接受了国外友人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200余件现生动物珍贵标本,使博物馆成为立足澄江化石地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向世界普及传播生命演化科学知识和唯物史观的理想场所。

下一步,博物馆将充分利用展陈设施、化石遗址、生态资源、天文观测等优势条件,全方位建设研学实验基地。“了解生命的起源、确立人在生物多样性中的定位、关注地球和人类命运,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就大有希望。”陈泰敏说。 【编辑:张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