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张丽娜
1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通报了两位退休官员被查的消息:原旅游局巡视员李鹤,66岁,已退休6年多;煤田地质局原局长王振,75岁,已退休近15年,刷新了官员被查的年龄纪录。媒体梳理发现,十九大以来,退休官员被查的案例大幅增加,有的办完退休手续同年就被查,有的退休18年仍难逃问责。
随着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一些领域正在开展倒查专项行动。比如,过去一年间,内蒙古倒查煤炭资源领域腐败20年,已揪出近50名腐败分子,其中不少人已退休多年。在多地爆出“纸面服刑”事件后,监狱系统也对“减、假、暂”案件倒查20年,“拔出萝卜带出泥”、查处一案带一串,同样有不少“高龄贪官”锒铛入狱。
倒查20年,是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攻坚战,是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的攻坚战,时间跨度大、涉及层面广、牵扯的利益关系复杂,在官场造成很大震撼。
之所以要倒查,是因为很多腐败问题根子很深,时间跨度很大,短期内难以察觉。以涉煤腐败为例,很多问题已滋生蔓延数十年,有些地方几乎各层级干部都有所牵扯,用办案人员的话说,“有煤的地区、管煤的部门、涉煤的企业、配煤的项目几无净土”。相关问题对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都造成了破坏和扭曲,要在短期内撕开口子、揭开盖子、挖出根子绝非易事,而倒查能够弥补过去在从严治吏方面的一些短板。
不过,对于那些“陈年旧案”,地方党委政府的新官如果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不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实质性问题,仅靠在办公室查档案、查手续、问程序,或是在思想上有差距、认识上有误区,其态度就不可能坚决,行动也不可能果敢。
记者参加多次“煤炭倒查20年”的专项会议,采访过多位办案人员。最初一些人的思想也有偏差,不愿触及甚至不敢触及真问题,怕出头得罪人,怕翻旧账引火烧身,以“我没经手”“我不清楚”等理由推诿扯皮。但是,正因为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一直没有改变高压态势,一直在出重拳、下狠手,不论身份、职务、贡献大小、退休与否,只要发现腐败问题就严惩不贷,这才使得相关工作顺利推进。
客观来说,要倒查腐败问题,谈何容易。那得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像起土豆一样一窝一窝地挖。仍以涉煤腐败为例,探矿权、采矿权如何拿到手、又怎么转手的?股权交易背后有没有猫腻?灭火煤如何变成腐败煤?招商引资如何变成套煤骗煤?这些违纪违法行为,都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而且往往是披着合法外衣干违法勾当,在程序上也不会轻易留下破绽,办案、破案都要“啃硬骨头”。
前些年,在巨额利益诱惑下,一些地方法规形同虚设,权力肆意妄为:有的“老子前台批煤,子女后面捞钱”;有的干部赤膊上阵、利用权力直接拿煤;有的通过干股、暗股等方式参与其中谋利;有的干部以资源为砝码,借机搞攀附、架天线,结权贵,谋职务;有的相互勾连,共同啃噬国家利益,严重破坏政治生态……这些都是倒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最近,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一种声音,有些干部觉得“倒查20年”过于严苛,已经影响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出现这种杂音,恰恰说明当前的倒查工作补上了过去反腐工作的一个关键漏洞。过去一些问题干部盼着退休,因为退休就意味着“平安着陆”;如今越来越多退休干部被查,已经传递出明确信号:一朝涉腐,终身可追责。
内蒙古倒查涉煤腐败,一年挖出50多名高级别干部,进一步说明了反腐形势之严峻。这也提醒我们,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问题上,绝不能有“差不多了,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必须利剑高悬、震慑常在、久久为功。
当然,倒查不是把有关问题找出来、把腐败分子揪出来、把资产损失追回来、把制度机制建起来就万事大吉了,通过倒查,要从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发展观、群众观层面深入查一查,真正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生态。通过倒查去除腐败存量,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巨大震慑,才能从源头上减少腐败增量,更好地实现政治清明。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