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江西萍乡1月10日电 题:告别“暴雨看海”解码江西萍乡治好“城市病”的“海绵良方”
记者 李韵涵
暴雨“看海”、水体黑臭、水质恶化……一系列“城市病”在中国部分城市频发。江西萍乡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城市,为治好“城市病”,构建人水和谐的环境,献上了一份“海绵良方”。
江西省萍乡市地处湘江、赣江分水岭,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境内河流基本上由本地降雨汇流产生,区域晴时旱、雨时涝的特征明显,汛期时常能在城区“看海”,但同时城市缺水又留不住水。
在萍乡市海绵设施调度中心,便可以看到全市所有的蓄水池水位以及海绵设施运作情况在大屏幕上实时显现。 李韵涵 摄2015年,江西萍乡入选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一场“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到目前为止,成效如何?是否有推广意义?江西萍乡已交上一份生态答卷。
在没有大拆大建的情况下,萍乡市顺着城市原本的“肌理”与“脉络”,将整个城市变成一块“大海绵”。在上游,将流经城区的河水引流到其他大河,减少城区段防洪排涝压力;在中游,依托湖泊打造调蓄水体,调节城区河流的洪峰流量;在下游,建设闸泵站,强化城区排水能力。
“城市‘海绵体’不仅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而且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刘民表示,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旱季可将蓄积的水再次利用,最后剩余部分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
在萍乡市玉湖公园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池塘,湖泊里种植着各种水生植物植物。公园道路内处处铺着透水砖,刚刚下过雨的路面甚至看不出湿漉的痕迹。每逢下雨,雨水便可通过透水砖将雨水排至地下管网中,随后再进一步排到城市内各个蓄水池。
玉湖公园所在流域为萍水河支流五丰河,当五丰河流域遭遇20年一遇标准洪水的情况下,通过玉湖调节,使五丰河下游河道两岸的房屋、工厂、道路等不受洪水灾害,玉湖调蓄库容为50万立方米,泄洪渠的出口下泄流量为27.5立方米每秒,确保五丰河下游汛期不漫堤。
图为萍乡市内各公园铺设的透水砖。 李韵涵 摄翠湖公园、鹅湖公园、萍水河公园……像这样的天然调蓄池在萍乡还有许多,当汛期来临,如何快速调度各个蓄水池的水位呢?
在萍乡市海绵设施调度中心,便可以看到全市所有的蓄水池水位以及海绵设施运作情况在大屏幕上实时显现。如遇汛期,该平台也可及时依据设置在全市各地的流量计以及气象部门的数据对可能发生的内涝进行及时预警。
“根据预报可以计算应该腾空哪些调蓄池,在哪些湖泊需要预先降低水位。”萍乡市海绵设施管理处处长张剑称,海绵设施调度平台可以通过预警模型演算,实现汛前调度、汛中指令下达,从而使各类海绵设施在汛期派上用场。在暴雨过程中,也可通过数据采集,进行一个科学调度。
一组对比数据验证了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成果。海绵城市未建成前的2016年7月15日,日降雨量为98.6mm,萍乡市万龙湾内涝深度达到1米。2019年7月7日2小时降雨量96.5mm(超三十年一遇降雨量86mm/2h),万龙湾仅出现积水先兆,便在30分钟被海绵设施“吸”住,全天无内涝。2019年7月9日,受淹平均深度0.5米,局部超1米,经推算,如果没有海绵城市调蓄和强排,此次降雨过程受淹深度将超过1.5米,局部超2米。
“海绵城市的建设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坚持生态优先。”在刘民看来,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很大程度上“治疗”了内涝这一顽疾,还增加了全市的水域面积,构建了人水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完)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