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疫情催生新就业形态 或将弥补未来被淘汰的部分就业
中新社北京1月7日电 (李京泽)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7日共同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1》(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疫情催生新就业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未来可能被淘汰掉的部分就业。
报告指出,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对于就业的替代。有经验表明,智能化和自动化对从事常规性劳动的大量替代大多为收入分布中处于中间位置的岗位。
其次,是对于新就业的创造。那些需要处理随时可变形势的工种,无论是相对低端的生活服务业岗位还是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技术开发、艺术设计等高端岗位,其需求均相对提升。
此外,新技术的应用本身创造了新的业态部门,也催生一批新的就业,例如线上服务连带的实物交易部分催生了大量物流行业的外卖和快递岗位。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指出,在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模式以及点播电影等新兴业态模式的成功探索,可能带来一波快速的新型经济和就业形态的产生。这些新的就业形式对应的新兴职业、岗位以及工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过程中,以及不断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现象下可能被淘汰掉的部分就业。
人力资本按照其获得的方式可划分为教育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健康型人力资本、创新型人力资本四大类。报告认为,中国在推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比如,教育型人力资本持续提高,中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1年的7.62年增长到2015年的9.13年,2018年进一步提升到9.26年。大学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12.5%提高到2010年的26.5%,2018年达到48.1%,中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据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0.62年。
报告同时总结人力资本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人力资本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举措。(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