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宇宙的“中国制造” “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 巴掌大的村,几十条光棍:太行山如何告别“大龄难” 中国新任驻荷兰大使谈践递交国书副本 医养结合完善养老服务 与新冠病毒赛跑,免疫屏障能否跑赢疫情扩散? 强寒潮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 各地各部门积极应对保障民生 五部门:取消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环节不合理收费项目 2020一起走过丨他们一步跨千年 新征程 新考题 中国智库如何提质增效 成功研发新冠变异病毒检测试剂 圣湘生物再次展示科研实力 证券业2020年从业人员大数据:从业人员过万券商增至4家 投行业务“真香”2525位保代“跑步入场” 深圳城市更新加速 拆迁概念也火热 1月7日上市公告重要公告集锦:中国建筑2020年新签合同总额近3.2万亿元 发改委:探索实行“电子证照互认,网上统一流转” 不断提升投资审批服务便利化水平 银行指数年后首现强势涨2.49% 机构预计“先扬后抑”推荐7只标的股 信保业务再遭棒喝 人保财险被亮“黄牌” “平安道路事故教育发展基金”累计捐款170万元 多家券商看好农林牧渔行业2021年投资机会 十大“金股”获高频点赞 1月7日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12部门5条“硬招”促消费 点燃四大领域新引擎 聚焦科技战略板块 国金证券发布智慧中国指数 实控74个账户违法操纵10只个股 旭诚资管被罚金额高达1.58亿元 频获股东增持 银行板块料现估值修复行情 多地去产能“成绩单”亮眼 “十四五”期间去产能力度节奏或有所调整 领涨!水泥行业指数飙升6.17% 三大逻辑“看透”这波操作 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征求意见 明确产品“互联网专属”标签 “不急转弯”下的积极财政政策着力点在哪里 基金上“热搜” 发行市场3天吸金超1000亿 降一点收益预期多一份投资理性 这一切皆因为没有定价话语权 铁矿石上演“疯狂的石头” 业内苦寻良方欲“破局” 资金入市热情高 百亿级私募有意封盘“降温” 郑商所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再现债券实质性违约 持仓债基单日下跌逾2% 从五大部委施策要点看今年投资风口 外资险企市场份额截至去年11月升至7.67% 政策推动下仍有望继续提高 大商所调整焦炭期货交割质量标准 2021我国5G建设再提速 云网边端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创造万亿市场 金价1个月涨逾10% 机构人士看好黄金新年创新高 公募基金规模迎爆发 参股上市公司享红利 监管紧盯“关键少数” 营造最优投资生态 上市银行2020年年报披露“大戏”达37场 平安银行将打响头枪 三天7只“日光基” 超千亿资金排队进场 发挥“一核”辐射作用 北京打造京津冀创新增长极 新年开市2天吸金超11亿元 最大银行ETF规模首超100亿元 基金经理激辩白酒股“醉人” 收钱吧拟登陆创业板 冲刺“聚合支付第一股” 广发银行:保银协同提升服务质效 满足美好生活金融需求 湖南发布三年行动计划 金融将助力制造业迈向新台阶 券商ETF份额流失多 银行ETF获资金逆势加仓 长沙宠物火化|送别它选TIANPET天宠宠物善终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飞向宇宙的“中国制造”

2021-01-07 12:26:25来源:中国青年报

飞向宇宙的“中国制造”

2020年12月22日12时37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飞成功。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4型新一代火箭,此前也分别完成首飞任务。随着长征八号成功首飞,“十三五”期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悉数完成亮相。

这份傲人成绩的背后,是一群与中国航天事业共同成长的航天人。他们用实干捍卫中国航天的荣耀。从一年一发到一年数十发,这群航天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让“中国制造”以卓越的品质飞向太空。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149厂位于上海。作为事业一部副主任,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六号主任工艺师黄诚见证了那里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2000年,黄诚从河海大学毕业,正式成为149厂的一名总装工艺员。当时,149厂的环境还很像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国企,电脑还没实现人手一台,大部分图纸还是手绘的。

就在那段时间里,黄诚经历了自己职业初期的飞速成长。入厂后,他先是在车间实习了一年,跟产品零距离接触。每天早早到厂房,半天时间在技术部看图纸编工艺,半天时间去学操作。那段经历让他收获很大。

对于工艺员来说,现场也是他们的生命。不接触实物,只靠看设计图纸,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

5年时间,新厂房从规划到建成,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黄诚也从一名工艺员快速成长为主任工艺师,要对应负责一个完整的型号,做它的“项目经理”。项目从策划到实施,再到最终实现,都要由“主任师”来组织。

“整个过程是‘从无到有’,这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黄诚说。

长征六号发射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秀。“长六”研制时,由于各方面的挑战都是全新的,一开始黄诚也没什么方向。最后还是通过学习、迭代新型号和新技术的应用,跟产品多打交道,跟每一部分具体的工艺员多方讨论,才最终有了“长六”的成功。

按黄诚的话说,“8小时之内现场服务,下班后进行方案讨论、开会”,这就是当时的工作节奏。

进厂在一线从事型号工作10年后,黄诚应149厂需要,曾离开型号一线,转作技改管理工作3年。直到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攻关遇到瓶颈的关键时刻,厂领导再次将他召回,让他担任技术负责人。

接下任务时,黄诚内心有顾虑,也有忐忑。当时,离火箭出厂只有短短7个月,还有多个工艺瓶颈亟待突破。火箭的型号数据是不允许有丝毫差错的。有时为了一个指标值,黄诚和团队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

“长六”发射须经历各种环境试验,大漠风沙、高温酷暑、大雪纷飞,黄诚都要陪着火箭一起。在-30℃的露天环境里,黄诚与团队和“长六”一起经受住了恶劣天气的考验。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下,黄诚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医生建议他立即手术。黄诚却还想先工作完再说,最后,妻子含泪逼着他去医院。术后,由于不能说话,黄诚就在微信群里写字推进技术研制进度。大病初愈,黄诚便立即归队。

对家人,黄诚充满愧疚。但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先生“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句话,时刻支撑着黄诚。

在火箭发射时,火箭的总装工艺师和总装操作者是最后一批撤离发射场的,因为总装工艺师是最熟悉全箭状态的人。“长六”首发时,黄诚担任抢险队队长。临发射前30分钟,管路出现异常,发射中止了。

“这在上海航天历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当时我也紧张了。”黄诚说。为了不影响团队状态,他当机立断和操作人员一起进行判断排故,整整36个小时没有合眼。冲上去的时候,身下就是20米深的导流槽,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黄诚当时没有犹豫,更没有时间恐惧。

最后,当星箭成功分离,黄诚和在场的很多人一样,难掩自己激动的心情,落下了泪。一位总师一年没剃胡子以此明志,首飞庆功宴上,大家见证他剃掉胡子,共同分享“长六”首飞成功的喜悦。

长征六号完成了90多项新技术攻关,创造了一箭20星的亚洲纪录。长征五号是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火箭,为我国空间站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此,黄诚所在的团队获评2016年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黄诚也获评国家五部委授予的长征五号首飞突出贡献奖、上海航天局型号一等功、感动上海航天十大最美航天人。

黄诚觉得,这些荣誉不是个人的,他只是航天青年的一个缩影。

黄诚的师傅曾经对他表达过,在那个“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时代,他多想实现强国心愿。可惜当时研制任务少,有心无力。“如今我们终于赶上了‘续航天梦、铸强军梦,圆中国梦’的好时代”。

直到最后,都不能有一刻放松

马铁铮是给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的副组长,20多年间,多个重要型号的火箭发动机都与他所在的班组密切相关。

高凤林,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十大能工巧匠、全国技术能手。在他的带领下,班组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员工13人中,7人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荣誉。80后马铁铮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他已经成长为团队的副组长,兼任航天科技集团团委副书记。

师徒传承、苦练基本功、以大赛促成长……马铁铮的成长之路,正是211厂人才培养的缩影。目前,211厂利用4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5个集团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独特优势,以大师为核心,将“生产-学习-研讨-解决问题”等环节结合起来,推进技能人才在生产中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以高凤林、崔蕴、马利、曲振海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将航天精神融入工作,并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马铁铮入厂以来的成长,正是得益于这样的人才培养机制。1997年,马铁铮考入211厂的技工学校。从1998年起,凭借优异的成绩,马铁铮被推荐到14车间高凤林班组实习。高凤林班组是很多焊接专业学生梦寐以求的学习圣地。2000年,马铁铮用总成绩第一名为3年的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由于表现出色,他在强手如云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同批实习生中唯一一个留在高凤林班组的人。

给火箭焊“心脏”并不容易。发动机空间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对航天器影响巨大。从进厂开始,马铁铮就没少看《航天警示录》,他时刻警惕自己,出一丁点小问题,都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马铁铮介绍,14车间是发动机部组件生产车间,很多零件到车间后由他们组装焊接。“一组装起来,动辄价值几百万上千万元,绝对不能因为我们的技术水平没达到而造成产品不达标。”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高强度发射,更没有留下重新生产研制的周期。

因此,这个手艺活儿不仅考验技术过不过关,还考验心理素质。马铁铮还记得自己干的第一个活儿,是为喷管做焊接。喷管的形状有点像牵牛花的喇叭口,延伸段通常由几百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细方管组成,仅一根管子的价值就相当于一台彩电。这些都需要手工焊接完成。颇具挑战的是,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枪多停留0.1秒就可能把管子烧穿或焊漏。越焊到窄口处,马铁铮的心理压力越大,“到最后手都哆嗦”。但是他及时调整,圆满完成了任务。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焊工,要经历长时间的培养:从最简单的干起,先弄好地面的产品,再到“上天的”,最后再去完成上天的关键产品。整个过程走下来,至少需要5年到10年的时间。

仅一个产品就有一万多道焊缝儿,这种大工作量对马铁铮来说早就是家常便饭。这要求他们作业时不能有丝毫走神,更要摒弃杂念,一步一个脚印地保证好产品的质量。

马铁铮说,焊工的技术就是“焊丝堆出来的,氩气烧出来的”。刚工作那几年,航天产品还没那么多,马铁铮高强度做了好几年地面产品焊接,也经常24小时不睡,一天一宿连着干。

焊接极需要手稳。为了练习基本功,马铁铮胳膊上烫得都是疤。休息时,马铁铮一有空就举着装满水的杯子练腕力,哪怕是跟别人聊天时,他都特意将手悬空,保持平稳,不放在椅子的把手上。

近些年,中国航天在质与量上都有大飞跃,生产技术也不断自动化。想做好焊接工作,还要跟踪前沿技术,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马铁铮的师傅高凤林便是如此。马铁铮说,师傅的抽屉里时时刻刻总放本书。不管是学艺,还是学做人,师傅都通过点滴小事为他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

在这个岗位上,“不管老型号还是预研的,直到退休,都不能放松。”马铁铮说。

让马铁铮最有成就感的,还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难题的解决方案。有一次一个新研制的重型大运载火箭因材料和结构特殊出现裂纹,马铁铮每天晚上熬到三四点研究解决方案,用了一个多星期,终于在规定期限内圆满解决了技术难题。

在火箭从图纸落到实际的过程中,一线生产人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某些材料适用与否,生产能不能达到设计要求,都要由他们来参与、改动。在此过程中,依托某重点型号,马铁铮参与研制的TA7钛合金与不锈钢薄壁导管异种金属钎焊,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长期以来,211厂将技能大赛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两个重要抓手,培育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马铁铮就是其中之一。经年累月的努力,让马铁铮成长为一专多能的焊接人才。他获得过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能大奖、航天贡献奖,在各级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还获得过多项国防专利。

为了集训,大女儿出生的前后两个月,马铁铮都不在家。直到现在,因为工作太忙,马铁铮都还没机会去现场亲眼见证自己焊接的火箭成功发射。

如今,班组的90后成员越来越多。师带徒,老带新,年轻人也沿着高凤林、马铁铮师徒曾经走过的人才进阶之路,夯实技术基础,并将宝贵的航天精神薪火相传。

跨越百年,初心不改

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总装总测骨干企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第一研究院211厂、第八研究院149厂,都有着百年以上的厚重历史。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成为继苏、美等国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从那时起到2020年,211厂总装完成的发射早已超过200次。作为我国最早成立、规模最大的运载火箭总装制造企业,它伴随着中国航天一同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长征二号系列、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等型号的研制,211厂加快了制造技术的发展速度,突破了大型贮箱制造、低温氢氧发动机制造等关键技术。

1999年,“长征二号F”新型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了“神舟”号试验飞船。这次发射成功,对全面突破和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在这背后,211厂历经8年铸箭,先后攻克了栅格翼焊接、逃逸系统等关键技术。

2003年,“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地将载有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的神舟5号飞船,准确安全地送上预定轨道。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少数把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在新一代运载火箭亮相的背后,211厂也从没停止瞄准前沿技术、抢占技术高地的脚步。2018年9月,211厂第一次将3D打印技术用到火箭主承力件上,生产长五芯级捆绑支座,并通过全部基础性能考核,开创了国内航天先例。

自2012年开始,211厂开始绘制数字化工厂建设蓝图,驱动航天制造向航天“智”造转型。被称为企业“经营大脑”的ERP系统,能够监控成本发生的全过程,让管理更加精细化、透明化。211厂以下属产业子公司为试点,践行数字化工厂的总体规划。

同时,数字化生产线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018年,作为泵阀生产线的一个示范加工单元,机器人上下料系统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年初,以舱体壳段智能加工为代表的多条数字化示范生产线建设完成,突破了机器人无人值守、自动仓储物流、生产制造执行等一系列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了以MES系统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带动产能大幅提升。

百年老厂,正在向航天“智”造迈进,努力实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

在上海,149厂的百年历程同样波澜壮阔。

1969年8月,为了加速发展中国航天事业,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亲自对上海基地的任务、性质重新作了决策,指示上海要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1978年6月经国家计委、国防科委批准,同意在闵行地区组建一个运载火箭总装厂,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承担“701”任务。

1980年6月,原上海新中华机器厂与新民机器厂两厂合并,命名为上海新中华机器厂,代号为国营一四九厂。而新民机器厂,正是149厂的前身。

上世纪90年代,149厂浴火重生,开始了对运载总装、载人航天的研制和总装任务。从1998年那几年只出一发、2005年的一两年一发、2014年的九战九捷到今年二十几发的总装总测和发射任务,在这20年里,有老一辈人的坚守,也有80后、90后不断加入。

百年沧桑,淬炼出中国航天人对初心的坚守,对创新的追求。中国航天的“超级2020”刚刚过去,“十四五”规划又将扬帆起航。探月工程、载人航天……未来,高远的宇宙中,相信会有更闪耀的“中国印记”。 (记者 胡宁)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