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启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捕
10年禁渔令 守护母亲河
2007年,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这种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生态活化石”长江江豚2017年数量仅存1012头;自2003年以后,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
除了这些珍稀生物,渔民们发现,一网撒下,收回来的渔网里,鱼儿越来越少。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保护母亲河迫在眉睫。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这个10年,将成为长江打造摇篮、孕育生物繁衍的一个周期。
代价
疯狂捕捞长江
或“无鱼可捕”
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浩浩江水哺育着424种鱼类,光特有鱼类就有183种,是全球七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河流之一。根据2018年长江淡水豚科考结果,如今长江中仅存的哺乳动物江豚,其种群数量仅为1012头(2006年调查数据为1800头)。
为什么会这样?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许多人采取“电毒炸”“绝户网”等非法作业方式,最终形成“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有研究表明,多年来的高强度开发、粗放式利用让长江不堪重负,流域生态功能退化,珍稀特有鱼类大幅衰减,位于长江生物链顶层的珍稀物种——中华鲟、长江江豚岌岌可危,经济鱼类资源濒临枯竭。
为了保护长江渔业资源,2003年以来,长江流域实行每年3-4个月的禁渔期。短暂的休渔时间可谓杯水车薪,每年7月1日开捕后,当年的繁殖成果很快被捕捞殆尽,鱼类种群难以繁衍壮大。
保护野生渔业资源为什么很重要?鱼类基因在人工饲养过程中会不断退化,野生鱼起着鱼类基因库的作用,因此野生鱼的减少会带来长远隐患,导致将来无鱼可吃。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时间是3-4年,10年禁渔,将为多数鱼类争取到2至3代繁衍期,缓解当下长江鱼少之困,也为长江江豚在内许多旗舰物种的保护带来了希望,是对长江生态系统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举措。
方案
将长江、一级支流等
同步纳入10年禁捕范围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建设核心区,全省96.6%的水系属于长江水系,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径流的1/3,流域面积接近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1/4,在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四川有鱼类230余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0余种,主要经济鱼类100余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0种,四川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45种,四川省渔业资源的珍稀程度和经济价值在全国都属于很重要的地位。
2020年12月15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检察院、公安厅、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林草局,联合发布《四川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通告》,该《通知》明确了禁捕时间、范围等。
按照《农业部关于公布率先全面禁捕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名录的通告》(农业部通告〔2017〕6号)要求,长江流域四川境内4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于2020年1月1日0时起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农业农村部通告〔2019〕4号)要求,除4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外,四川境内长江干流和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大渡河干流最迟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长江流域禁捕有关工作的通知》(川办函〔2020〕42号)要求,将4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所在河流及其一级支流、四川境内长江干流的一级支流和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大渡河干流的一级支流纳入10年禁捕范围。其他天然水域的禁捕范围由市(州)、县(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依法确定。
专家解读
10年禁捕符合生物孕育时间
2016年,原农业部在四川长江流域赤水河段开展了禁捕退捕工作试点,从2017年开始,四川赤水河流域实施常年禁捕;2018年,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社部的统一部署下,四川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全面推进,2020年1月1日开始,全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已实现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四川长江流域将全面禁捕。
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杜军表示,之所以要选择10年这个时间段,与鱼类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有关。“一般小型鱼类性成熟时间在1-3年,如棒花鱼、麦穗鱼、宽体沙鳅等,繁殖周期短,禁捕后,这些鱼类资源不仅得到恢复,还能为其它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资源。”他说,中型鱼类达到性成熟一般需要3-4年,如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长吻鮠、圆口铜鱼、岩原鲤、长鳍吻鮈等,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需要3年及以上才性成熟,10年禁捕期能让它们繁衍2-3代;对于大型鱼类来说,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成长周期很长,从幼年达到初次性成熟需要6年以上,要保证它们的数量得到有效回升,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田之路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