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璐 贵州报道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位于七星关区东北面,从毕节市区出发途径厦蓉高速从林口收费站出站,经林口镇到生机镇全程约70公里。生机镇虽位于赤水河畔,但境内坡陡谷深,一直以来是典型的缺水地区,“高流大队山连山,眼望大河喊口干,屋头没有三碗水,家中缺粮又少穿。”几句乡村俚语深刻描绘出了当时村庄的缺水窘境。
贵州毕节绝壁天
近日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带领下,记者赴贵州大山深处探访曾因缺水致贫的村落——生机镇高刘村,究竟是如何摘掉贫困帽迎来乡村新发展。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生机镇当地了解,生机镇全镇辖12个村(社区)165个村(居)民组,约4.2万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质大部分呈粘酸性,地貌破碎,全境被高山、沟壑分割,坡陡谷深。赤水河沿生机镇北面蜿蜒而过,年平均降雨量900毫米左右,海拔530-1930米,无霜期228天左右,气候温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即使生活在赤水沿岸,当地居民祖辈生产、生活用水仍十分困难,造成当地长期处于温饱都不能解决的贫穷落后状态。据《毕节县志》记载:“生机镇属北部河谷温和干旱雨热区,年平均气温高于10摄氏度,属县内少雨地区,是典型的老旱区。”
贵州毕节绝壁天
为解决吃水难的问题,从1958年开始,生机镇高流村村民开始了历时6年的劈山凿渠路。高流村原名高刘大队,与四川省隔河相望,地势南高北低,山高坡陡,山势险要,群众依山而居。虽然赤水河沿山脚蜿蜒而过,由于落差太大,村民只能“望水兴叹”。1958年10月,时任生机乡乡长黄勋、乡文书周正刚及高流大队支书高体贵等同志组织发动群众,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发起挑战,凿悬崖修建天渠。
高流村村民许光福
今年已经82岁的许光福,曾是当年参加开山凿渠的高流村村民之一。作为当年修建天渠的参与者,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许光福总有感叹。他告诉记者,当年参加开山凿渠时自己只有15岁,曾负责在山上为大家做饭。天渠修好后,许光福成为了当地的一名教师,直至退休。时至今日耄耋之年的许光福仍时常独自来天渠,他告诉记者,自己最担心的还是天渠的水源问题,如何保持水源不断流,如何更好的保护天渠,如何让天渠便利更多的村民是自己最挂心的事。据了解,参与当年建设高流天渠的人目前仅有6人在世,许光福是其中之一。
记者从高流村了解,高流天渠,共覆盖高流村6个组,起点在庆坪村大山组刘家箐水源点,主渠长6公里,悬崖部分1.757公里,绝壁隧道长68米,总长18公里,深90公分,宽50公分。目前,高流天渠保存完整,仍是村民生活、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解决了当地3000多人的饮水问题,灌溉耕地面积达3000亩。
毕节市水务局副局长赵咏梅介绍,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生机镇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最原始的手段在悬崖绝壁、山洞阴河等最危险的地方,用“悬崖吊人至半空”、“斧劈锤打”、“自制土炸药”爆破、人工开挖推土、人工筑坝等最原始的方法,前后历时20余年,先后修建了40多条沟渠和10多座山塘水库,沟渠总长约309公里,水库总库容约180多万立方。水利设施建成后,彻底结束了生机镇人民祖祖辈辈“眼望河水喊口干”的时代,根本解决了生机镇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赵咏梅表示,近年来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毕节市七星关区财政、水利部门安排专项资金,对高流天渠实施了加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了天渠输水供水功能,为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当地百姓积极开展挖山造田,种植经济果木林、发展养殖业。目前,生机镇经济快速发展,已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记者注意,自国家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水利部、国家林草局牵头实施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对口帮扶工作。贵州省统筹各项扶贫资金,深入推进全省66个贫困县水利扶贫工作,持续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为贫困地区如期脱贫提供了支撑。
据了解,目前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从2012底的419.06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3.9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2.79%下降到1.07%。贫困县、贫困村陆续摘帽退出。片区40个贫困县中,已实现35个摘帽退出,占全省摘帽退出县总数的61.4%;片区3948个贫困村中,已实现退出3809个,占全省贫困村退出总数的4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