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天我国新增本土病例98例,疫情传播“从物到人”和“从人到人”并存,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范围扩展到集装箱海关在口岸对冷链食品预防性消毒3万多吨近期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海关部门口岸环节对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消毒3万多吨
新京报讯 (记者吴为)昨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举行。据介绍,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出台了政策措施和技术指南,部署加强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货物源头管控、生产经营过程防控和从业人员防护等。
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范围扩展到集装箱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随着北半球进入冬季,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上升。截至目前累计超过5890万人感染,近30天全球日均新增确诊病例超过50万例。我国境外输入病例来源国家不断增多,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
米锋介绍,近30天,我国累计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多数病例来自聚集性疫情,疫情传播呈现出“从物到人”和“从人到人”并存的特征。近期,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波及省份增多,涉及产品范围从海产品到畜禽肉类产品,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范围从冷链食品扩展到集装箱。
米锋表示,将继续坚持“人”“物”同防,强化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和应急处置。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出台了政策措施和技术指南,部署加强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货物源头管控、生产经营过程防控和从业人员防护等。
进口冷链食品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经营司市场稽查专员陈谞表示,近期天津、山东等9省份相继报出与进口冷链食品相关的疫情情况,属地市场监管部门第一时间开展全面排查,督促相关经营者立即下架封存,严格按照规定处置,及时向相关省份通报涉疫食品的流向信息。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督促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改善卫生条件,严格进货查验等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对进口冷链食品专用通道进货、专区存放。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进口冷链食品时还要出具相关单位出具的“业经消毒”等证明,无证明的不得加工、销售。
市场监管部门要求对进口冷链食品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提醒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落实健康上岗要求,指导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等传染风险高的人员做好健康防护。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介绍,为了切实加强常态化防控工作,海关总署于11月9日印发了进口冷链食品口岸环节消毒实施方案,包括明确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的工作要求、作业流程及配套措施。海关部门负责按规定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新冠病毒的监测、检测等工作。到11月24日24时,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160万件,重量3万多吨,包括被抽中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集装箱、空运托盘等。下一步,海关将积极配合相关各方做好后续工作,确保冷链食品安全。
关注1
低温冷库食品包装消毒技术正在研究中
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在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并没有发现直接食用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
关于冷链食品消毒的问题,张流波说,从近段时间发现冷链食品包装跟疫情有比较大的关联后就发布了相关技术指南。指南对于在常温情况下对冷链食品包装的表面消毒是完全没问题的。“对于低温冷库里如何消毒,我们正在加紧研究,希望尽快出结果。”
进口冷链食品还能吃吗?张流波表示,到现在为止,与低温冷冻食品相关的主要是流通环节,并没有发现因为食用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家都不会因噎废食。起码目前风险是比较低的。”张流波表示,目前已对冷链食品包装的表面进行消毒处理。经过消毒后,我们再接触冷链食品应该是安全的。所以不要过于紧张。
“如果你买的不是正规渠道,而是海淘的产品,这些产品的表面一定要消毒处理,做好防护。”张流波说,接触了这些产品,要洗手并做好卫生防护。同时,在疫情期间,最好吃熟食。处理这些食品的时候还要注意飞溅,避免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处理完后,还要对环境做必要的清洁和消毒处理。
关注2
通过加强检测等防止病毒通过物流入境
昨日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进入冬季,无论是空运、陆运、海运,由于环境温度和冷链的环境是一样的,这也要求我们对防控有新的认识。对于物品和集装箱入关,加强检测,减少受污染的食品进入国内。加强环境和人员检测,一旦有环境污染和人的感染,就能及时发现,第一时间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中。吴尊友表示,这一系列的举措对于防止新冠病毒以国际物流为载体传入中国起到了较好的防控作用。
吴尊友指出,进入冬季以后,全球疫情形势不乐观。全球面临着大考,中国也面临着大考。接下来又是春节的人员大流动,只要人群中没有感染者,就不会发生重大疫情。总结过去11个月的经验来说,我们有信心防止疫情卷土重来,防止出现2020年初的严重疫情。做到这些要把科学防控措施综合应用,概括起来就是:科学防控、精准施策、集中发力、突出重点,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 【编辑:张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