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份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报告发布
深圳“晒出”生态家底
图为深圳南山区大沙河两岸景观新华社记者 梁旭摄
本报记者 李 禾
陆域生态系统保持了282万吨土壤,缓解了热岛效应1.99℃,减少了6.62亿吨的暴雨径流,固定了30万吨二氧化氮,释放22万吨氧气,减少了3万吨空气灰尘,保护了38%的海岸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11月1日在北京公布了《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综合报告》及系列专题报告,这是我国首份城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报告,“晒出”了深圳市的生态家底,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状况。
摸清家底、识别问题、找到对策
“深圳开展城市陆域生态系统调查和评估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市实施生态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说,深圳建市40年来,人口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深刻影响。深圳开展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是为摸清家底、识别问题、找到对策,为未来发展和管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奠定基础。
按照生态环境部对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要求,2017年,深圳率先在全国城市尺度启动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研究。该项目开展了六大子项目22个专题研究,国家与地方近20家科研单位、超过1000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说,项目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针对深圳快速城市化的特征,开展了大量的遥感和生态调查,结合深圳生态监测数据和统计数据对深圳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估。
调查评估最终形成了“六个一”的成果,即绘制一张生态状况图,显示深圳从1979年以来的陆域生态变化;建立一套针对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方法与技术规范;剖析深圳城市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形成一张问题清单;回顾评估总结深圳40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形成一套管理政策;建设一个生态数据库和评估管理决策分析平台;依托城市生态信息化平台,建立“天地一体”城市生态监测监控网络。
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
欧阳志云表示,研究结果揭示了深圳生态系统格局特征与演变情况。深圳生态系统以城镇和森林为主导。建市以来,城镇生态系统持续快速扩张,森林、农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持续减少。但是最近几年,城镇生态系统扩张明显减速,生态系统总体格局趋于稳定,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生态基本控制线对生态空间保护成效显著,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深圳野生维管植物共计199科858属1916种,约占广东省野生植物5933种的32.3%。发现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豹猫、赤麂等;纳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的唐鱼,发现了原生性野生种群。不过,城区植物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自然生态系统,深圳自然生态系统动物559种,城区动物282种。
调查评估还揭示了深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深圳经济增长能源依赖性降低,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能源效率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构建区域生态一体化保护
“通过4年的调查与评估,理清了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原因。”欧阳志云说,概括而言,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城市发展空间与生态空间保护矛盾依然突出,生态空间保护压力大;老旧建成区人口密度高、生态空间少,内涝等风险相对较高,人居环境较差。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但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空间产生较严重的侵占,造成城市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与供给空间不匹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与优化。
基于深圳存在的问题,评估报告从城市总体发展与区域协作、城市生态保护能力建设和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改善3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其中,针对发展空间与生态空间矛盾突出问题,提出城市生态保护与区域协作方案,推动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构建区域生态一体化保护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措施等。加强城市生态保护与监管的规划与能力建设,开展精细的生态功能区划,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城市生态监管网络体系。通过优化城市内部生态格局、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监管、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预防生态风险等,保障深圳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性。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