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11日电(记者王默玲、何欣荣)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浦东近年来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样板间”,治理更重“智理”,依靠科技革新,用智慧化手段构筑起城市治理的坚实骨架、联通起基层社区的神经末梢、精细做好千万件民生小事。
“智理”到底体现在哪儿?有几个数字尤为重要。
——“1”颗大脑,管住全城。
“区城运中心,呼叫周浦镇分中心,请报告当前城市运行状况。”在一次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的市民开放日里,一位中学生在指挥大厅体验了一把“城市指挥长”。没过几秒钟,周浦镇城市运行分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出现在屏幕中,汇报起所辖区域的城市运行情况。
不止于此,在城运中心的巨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从报警数字到街面治理等各个维度的核心监测数据,它们就像是一座城市的“生命体征”,数字每跳动一下都反映着这个城市的运行实况。正因如此,人们也习惯把这个位于浦东新区迎春路上的城运中心叫做“城市大脑”,它让城市管理者跳出细枝末节的小角度,利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从协同联动的大视野进行治理探索。
2017年4月,浦东率先启动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建设,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无盲区的“城市大脑”。目前,浦东正在紧紧围绕“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从智能化向智慧化转变,这颗“城市大脑”已经升级到3.0版本,聚焦公共安全、城管执法、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建设交通、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7大重点领域,开发了群租整治、黑车治理、渣土车治理等73个智能应用场景。
垃圾分类到位没?共享单车乱停否?工地扬尘可控吗?城市运行中的每一次脉搏跳动,都从末端神经收录到“大脑”中,浦东城市治理也正变得更精细、更科学、更高效。
——“1370”个神经元,居村联动无缝衔接。
“楼上住户在过道乱搭乱建,有安全隐患!”浦东一小区居民向城管部门反映情况之后,辖区内的公安、城管、消防、居委会、物业人员联动起来,在他们的积极协调之后,楼道隐患被排除。
智慧化系统离不开细密分布的感知元件,对于浦东的“城市大脑”而言,1370个居村联勤联动微平台就像是城市治理的“神经元”,白天在岗、夜间在线的村居工作站,将城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市治理第一线和最前沿。“神经元”和“大脑”一起,推动“一网统管”既从高处着眼高效办好一件事,也能感知群众所需从细节入手提升治理温度。
“神经元”越密,城市治理的感知力和响应力就越强。浦东在1370个居村联勤联动微平台的基础上,加入3个街镇专业管理微平台,创新探索打造“3+1370”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分别聚焦街面管理乱点趋零、社区治理隐患归零、安全生产应急归零,打造城管微平台、物业微平台和企业微平台。
——“X”条民生需求,件件感应触达。
在浦东东岸22公里的滨江岸线,每隔1公里,就有一个免费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统称望江驿。每一个望江驿,除了坐拥美丽江景,还配套了完备的基础功能,例如:包括无障碍厕所和母婴室在内的公共厕所、配备自动贩售机和wifi充电功能的休息室、提供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急救箱的医疗急救服务等。“百宝箱”似的望江驿,每一个细节都是对民生需求的关照,而这也是浦东城市治理中最核心的基础理念。
在浦东,以居民的家为圆心,步行或骑行15分钟,上学、养老、健身和购物等生活服务统统搞定。浦东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服务送到离百姓最近的地方,用社会事业“15分钟服务圈”的建设,在“家门口”实实在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小区停车难怎么解?新增的小花园种些啥?加装电梯你怎么看?如今,浦东还在居村推广“社区云”平台,鼓励居民直接参与社区自治共治,“身边事你做主”“有需求我响应”,居民们的参与感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壁垒就少了。从“大脑”到“神经元”再到个体的“神经末梢”,“智理”正让浦东城市治理网撒得更开、走得更深、变得更加精细。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