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8日电 (记者 张素)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非洲大陆似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小,以至于有报道直接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何没有摧毁非洲?”为标题,并就疫情中非洲的低死亡率等现象提出疫情应对的“非洲之谜”。
“为什么要这样问非洲‘为什么’?”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Elísio Macamo反问,他认为类似的说法暗含对非洲国家的传统偏见。在他看来,非洲抗疫经验并非是在降低死亡率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平衡,而是尽可能采取措施以阻止疫情传播。在此过程中,中国给予非洲大力支持。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刘海方同样强调要摒弃偏见和无视。她说,非洲抗疫表现卓越,究其原因,除了有气候炎热、人口年轻化等客观因素,也要对其进行综合研判。事实上,非洲疾控中心已总结出两条成功经验:一是尽早响应,二是医疗体系效率高。
包括上述中非学者在内,北京时间6日晚,参加中非智库论坛第九届会议的部分代表就“中非团结抗疫与公共卫生安全”议题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展开研讨。他们在回顾中非团结抗疫的同时,也面向新挑战建言献策。
中非展现团结互助
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与非洲在这次抗击疫情合作中展现出团结互助精神。非洲在疫情暴发初期给予中国力所能及的援助和支持,而中国也在已有卫生合作基础上,向非洲派出抗疫专家医疗队,毫无保留分享防疫知识与技术。
加纳驻华大使爱德华·博阿滕(EdwardA.Boateng)对此颇有体会。他在线上发言时说,“中国和非洲国家现在抗疫做得很好,我们非常感谢中国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
南非全球对话所高级研究员Sanusha Naidu说,中方积极向非洲各国提供的帮助不是一锤子买卖,从建设疾控中心到研制新冠疫苗,不断以实际行动阐述“团结”的要义。
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教授Mustapha Machrafi举例说,早期,摩洛哥的金融机构向湖北省、武汉市捐赠防护物资,如今,摩洛哥与中国药企合作研发新冠疫苗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团结需要互惠,这个过程就是团结的过程”。
刘海方认为,中国对非洲国家抗疫帮助更直接、有针对性,也更有实效。她进一步指出,中方向非洲提供防疫物资、派出防疫专家组,可以让专家直观了解疫情在非洲表现形态,深入了解非洲社会公共管理体系,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非洲仍需经受考验
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近期发布消息称,新冠肺炎疫情给非洲的基本卫生服务带来了沉重打击。
此次研讨,中非智库代表也聚焦于非洲正在经受的考验。爱德华·博阿滕说,现在各国几乎都将所有医疗资源用于抗击新冠疫情,疟疾、肺结核、艾滋病等疾病的治疗捉襟见肘。
“我们面临着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双重负担。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提高了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而非传染性疾病影响了许多年轻人。”南非非洲研究所博士Palesa Sekhejane根据她在当地所观察到的情况说。
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教授Sithembile Mbete观察到另一种趋势。“疫苗民族主义在抬头。”她说,一些国家公开宣称新冠疫苗优先本国国民,是以单边主义做法应对疫情。
疫情之下的非洲经济情况也令各方颇为忧心。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卫生参赞冯勇指出,由于供应链断裂及人员流动限制,全球经济遭到巨大打击,非洲国家首当其冲。
针对有的国家不遗余力地抹黑、攻击、破坏中非合作,与会者亦呼吁讲好“中非故事”。
中非合作大有可为
为应对上述挑战,中非智库代表围绕如何深化中非抗疫合作积极建言。
冯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让更多金融机构参与,且应通过提升卫生医疗服务而促发展;二是积极推进双边、多边合作;三是中非双方找到合作关键点以集中资源,同时与国际伙伴合作以增进附加值。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鲁新注意到,疫情期间许多医疗服务转向在线,不少国家都迎来远程医疗卫生服务的新机遇。她也对中非卫生合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拓展合作方式以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其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初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深对于改善医疗服务体系及其目的的理解;三是促成企业界、学术界更多合作。
仅就具体部署、疫苗研发等方面,学者们也提出新见解。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民权认为,中国各地驰援武汉的实践经验表明,跨区域相互支持极为重要,非洲大陆或可建设类似的区域性应急医疗服务能力。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基于东亚卫生合作实践提出,不仅要继续支持非洲疾控中心建设,并且要确保其向非洲医疗卫生改善的所有方面开放。中非还要在医药领域推进合作,“总体来说,要从以援助为基础的方式转向以合作为基础的方式”。
“中国医疗卫生企业在非洲投资存在供给和需求错位的问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博士陈立说,应在调查基础上实现精准对接,此外还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