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萨10月31日电 题:尼泊尔侨民旅居西藏记
作者 赵朗
头巾裹紧,露出面部,身穿藏装,腰间系着邦典,身穿穆斯林的头饰和藏族已婚妇女的混搭装扮,还能说流利的尼泊尔语、藏语和乌尔都语……不禁让人好奇,这位62岁的老人身上,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她就是Khadichha,生活在拉萨,与爱人和孩子们的小家庭住在三层楼的小院里,享受着天伦之乐。
她讲述,虽然是尼泊尔人,但在中国陆续生活了55年。爷爷和外公都曾与西藏人通婚。所以,印度籍父亲与尼泊尔籍母亲,均有中国血统。父母婚后育有10个孩子,组成了拥有3个国籍的大家庭。
1959年,Khadichha的父母带着其中几个孩子迁居印度。“印度那边不承认我们的身份,还经历了关押。”她抹着泪说。
后来,她母亲通过尼泊尔国籍身份,求助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回到了西藏。1961年,她的父亲加入了中国国籍。
因为全家信奉伊斯兰教,他的父亲主动向当地政府请求义务看守拉萨的穆斯林墓地。“那时候没有房子,一家人住在墓地附近的帐篷里。”
Khadichha成年后,嫁给了拉萨的“藏回”。这类人群,信奉伊斯兰教,也说藏语、穿藏装、吃糌粑、喝酥油茶,很多习惯与藏族人相同。
她与爱人育有3个孩子,均为中国国籍。两个女儿分别成为护士和政府公职人员,儿子在尼泊尔考取了伊斯兰教法学博士,现担任拉萨小清真寺阿訇,娶了尼泊尔媳妇。
2019年,Khadichha如愿拿到了中国颁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有了‘绿卡’,看病更方便了,可以享受医疗报销,解决了我们很多实际问题。”
与Khadichha这样的世居侨民不同,Manoj Pandey来拉萨工作,已有3年。
中新社记者在一家尼泊尔餐厅见到了他,颇为热情。30多岁的他说:“朋友向我推荐了报纸上的招聘信息,之前到过樟木口岸,所以对西藏并不陌生。”
在餐厅,Manoj Pandey担任经理,在很短时间内熟悉了工作业务。他在大学时读金融专业,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所以接待过很多外籍游客。
此前,他在迪拜和马来西亚工作过,中国是他工作的第三个国家,“喜欢到不同的地方体验和挑战。”
在拉萨,他每年有1个月的休假时间,可以回尼泊尔探亲,“为了节省钱,每两年回去一次,老板会承担来回机票钱。”
他说,很喜欢西藏,喜欢中餐,也在努力学习中文,现在会些简单交流。
Manoj Pandey的父亲是尼泊尔一所公立大学的退休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因为全家信仰印度教,他的父母想去西藏阿里的冈仁波齐“神山”朝拜。他希望,多赚钱帮父母完成心愿。
记者走访了解,拉萨的尼泊尔世居侨民以经商为主,而新侨民大多在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美容美发业、酒店业、金银工艺品加工业务工。他们有些为了梦想拼搏,有些安稳生活在此。(完)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