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昆明10月30日电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网站30日发布消息:该所车静课题组通过重建喜马拉雅地区现生两栖爬行动物类群的时空演化动态历史,揭示喜马拉雅山脉隆升过程确为“渐进式”。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上。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其中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43米。喜马拉雅也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特殊的环境、巨大的海拔落差孕育丰富的植被梯度和独一无二的动物类群。
近年来,车静课题组收集14个科、1628个两栖爬行动物的多基因序列片段数据,其中涉及喜马拉雅山区物种182个,占该地区记录物种的60%左右。课题组通过构建物种演化树,并结合时间校正点及物种分布信息,探讨喜马拉雅地区分布的两栖爬行动物的时空动态演化格局。
图为喜马拉雅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演化过程(a 总体演化模式,b 喜马拉雅和其它地区的扩散模式)。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提供研究显示,喜马拉雅地区现生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最早从古新世开始积累。总体上就地成种事件和区域间扩散事件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早期较为缓慢,到了渐新世末至中新世早期,物种累积速率加快。大约到了中新世中期(约1500万年前左右),喜马拉雅地区物种累积速率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科研人员介绍,这一演化动态模式明显支持喜马拉雅山脉“渐进式隆升假说”,即喜马拉雅山在古新世晚期就已经开始隆升,但前期抬升较为缓慢,直到中新世才开始快速隆升继而达到现在的高度。
此外,研究结果还强烈支持喜马拉雅地区是重要的物种形成、分化摇篮。(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