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 王祖敏)针对不少老年人因不熟悉智能化设备或操作而在生活中面临的诸多困境和尴尬,中国民政部23日提出培训指导、人工服务、提高智能产品适老性等民政服务的“解决之道”。
201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中,将近2亿老人从未接触过网络。这一来自《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曾引发全社会关注。在这一数据的背后,是这些老人们在“智能化时代”面临的诸多生活和出行的尴尬与不便。
在中国民政部23日举办的以“养老服务”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上,这一话题也备受关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坦言,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深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让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但也出现了不少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不熟悉智能化设备操作,生活遇到许多困难和麻烦等问题。
他称,民政部将本着“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原则,推动解决老年人在民政服务中遇到的智能技术困难。“首先是加强培训指导。鼓励村(居)委会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家属等,引导、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信息平台等新技术,帮助他们克服不会用、不敢用、不能用智能技术的困难。”
李邦华介绍称,今年修订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就提出“养老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家庭成员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提供便利,为老年人联系家庭成员提供帮助”。如果老年人住在养老机构中,养老机构就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关培训、辅助服务。
继续保留人工服务、面对面服务的方式,也是民政服务的举措之一。“这样一些老年人即使无法使用智能设备,也能确保他们能办理相关业务。”李邦华说。
李邦华还强调,在民政服务领域运用智能信息技术时,要坚持适老化原则,避免给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年人增加负担。同时,要联合相关部门,深入研究老年人在智能技术中遇到的困难,提高涉老智能产品的适老性,满足老年人在出行、就医、预约服务、线上消费等方面的需求。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54亿,占总人口的18.1%。《老龄蓝皮书2019》提供了另一组数据:中国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总体偏低,未上过学和只上过小学的老人占比最高,超过老年总人口的70%(其中未上过学的占29.6%)。蓝皮书称,在当前的信息社会,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在获取信息、使用电子设备等方面都有较大困难,很容易被社会所排斥,其生活质量可能会极大降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老龄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郑志刚曾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让老年人跟上“智能化时代”的节奏,不仅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更会增强他们不落伍于这个时代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因此,如何有效缓解老年人群体在“智能化时代”面临的困境,不只是在“民政服务”中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完) 【编辑:王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