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发布消息称,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
两个关键词:国际首次、活病毒
自6月以来,我国多地已在个别进口冷冻食品尤其是冷冻生鲜产品外包装等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包括冻南美白虾、冻鸡翅等。这次与以往不同,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视频外包装发现活病毒,而且证实具备传染性,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接触了病毒污染的外包装,且没有注意清洗消毒,就有被感染的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此前就曾表示:局部地方的空气当中含有病毒,当空气当中带有病毒颗粒的灰尘落下来的时候,它就污染了这些物品。这些物品如果属于潮湿或者温度很低的情况,它存活的时间就比较长。
冷链食品,尤其是冷冻海鲜所处的环境,正适合新冠病毒的“潜伏“。而新冠病毒在冷冻环境下,存活期可以达到28天之久。
为何之前没有分离到活病毒却有感染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林炳亮表示:“通过接触冷链的食品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在早期接触的时候病毒还是活的,只是之前没有检测出来,但到后面的检测出来之后,已经不是活病毒了,它只剩下病毒‘残骸’了,核酸就是一个病毒的成分”。
我们需要紧张么?还能吃低温冷冻海鲜吗?
冷冻食品、冷冻海鲜还是可以吃的。
进口冷冻食品包装上的新冠病毒来自哪里?其实还是来自感染的人。最大的可能性来自产品在生产后的仓储、冷链运输、销售过程中,外包装被感染新冠的人员直接接触到,或者整个过程的空气中飘浮有新冠病毒而造成的。迄今为止,并未发现消费者因接触污染的冷链海产品而感染的病例。
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仍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大了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监测、消毒等措施,普通公众注意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可以正常购买和食用进口生鲜。
总的来说,咱们普通老百姓,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大家不用太担心。而对于冷链从业人员,只要注意日常防护,感染的风险其实也很低。现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食品行从业人员的日常防护也有很详细的提示。比如,带一次性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食物、勤洗手,不要随便摸口鼻,等等。
秋冬季是否需要重点关注进口冷链食品和跨国快递?
不单是在秋冬季,每个季节都要注意严防国际物流,因为国际物流快递物品处于密封状态,不会暴露在日光、紫外线等外界环境下,可以更长时间存活,尤其是冷链食品,因为冷链本身就是在冰冻环境下,处于低温的状况,所以每个季节都要重视。
专家提醒,应尽量避免海淘、代购国外疫情形势严峻地区的商品。通过电商、微商等渠道购买的生鲜产品,快递外包装如未消毒不要带入室内,接触外包装及生鲜食品后应及时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处。此外,食物煮熟煮透,确保食品安全。
对可疑污染生鲜食品如何消毒?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对于处理生鲜食品的清洁和消毒措施还是要做到位。
处理食材前,必须要坚持洗手,最好用洗手液来消毒清洁。在打喷嚏、擤鼻涕、上厕所之后都应当及时洗手,而且不要随便用手去摸嘴,鼻子和眼睛。同时做好餐具和台面的清洁。
在买菜回去的过程中应当都做好生熟分开,比如买菜时用不同的袋子来分隔,回家之后放入冰箱的独立的抽屉当中。从预防微生物污染的角度,一般大多数的食材都建议烹调温度达到60℃以上,有的甚至可以达到70℃~80℃会更安全一些。
重庆市疾控中心曾发布过一份对进口可疑污染生鲜冷冻食品的消毒指引,大家可以参考下。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巩小龙 综合中国疾控中心、健康时报、重庆市疾控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