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所大学校长共议中国高校未来 大学发展要打破专业壁垒 多地疾控部门发布提示:近期如非必要不要前往青岛 撑起“保护伞”架起“立交桥” 科研“湘军”出击成果转化 “城市有机更新”是啥?为何令园区企业焦虑不安? 北京10月11日新增1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18岁以前不近视的已是凤毛麟角?救救孩子的眼 追梦中华·侨与脱贫攻坚|山乡灯塔,照亮少年前路 梅州市湖中村:党建引领促发展 产业撑起致富路 这些“疼”可能是病!千万别再忍 这个中国黄金周,为何举世关注? 中国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 英美等国媒体第一时间一致“好评” 暗语传令!抗美援朝战争中,这些独特的通信方法你听说过吗? 打工看病不出村——黑龙江省明水县兴发村的脱贫之路 科研人员实现单个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这个中国黄金周,为何举世关注? 开国少将、原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陈绍昆逝世 12日南海将有台风生成并严重影响海南省 南京有这样一群外国人:向世界传递“和平声音” 人民网评:“人从众”的背后,这些很中国! 民政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0版正式发布 三峡集团董事长:打造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硬核”助推脱贫攻坚 全国每天2.5亿人次公交出行,怎样才能做到更安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明晚揭晓,奖项评选有这些“潜规则” 疫情与难民危机共振,欧盟很难? 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落地重庆,支撑金融科技健康发展 集合信托规模持续下滑,9月房地产类信托募集资金环比减少近40% 公告点题丨10月11日这些公告有看头 大型现代豫剧《驻村第一书记》12日将在我市开演 国家税务总局濮阳市税务局关于做好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征收工作的公告 给失能失智特困群体一个温暖的家——河南范县探索贫困残疾人救助新模式 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督办会召开 减贫超5000万:我国即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 丽水警方通报醉汉戏台殴打演员:涉寻衅滋事,已刑拘 山西:小浪底引黄工程实现向涑水河流域生态补水 最新研究:中国早期人类为应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做出重要转变 甘肃培黎职业学院迎首届新生:延续中新“艾黎情” 五峰山长江大桥进入通车倒计时 耿爽:美国在裁军与国际安全领域倒行逆施的十个事实 人大代表建议接种新冠疫苗纳入医保全额报销 医保局答复 农业农村部发布第二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天问一号”这一动作意义重大!4个月后火星见 最高法制定司法解释更好保障船员合法权益 宁夏多部门联合推进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落实 新规划出炉,新能源汽车产业再迎重磅利好 亿欧智库发布《2020年中国非公医疗连锁机构经营研究报告》 关于自动驾驶,我们是否在刻意回避这三大关键问题? 抢食智能家居千亿市场蛋糕,华为、小米、海尔哪家强? 太极股份助力实现北京健康宝数据联通 为疫情防控注入技术的力量 全国热点城市“十一”楼市“续温” 房企抢回款出货意愿强烈 0%!央行下调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传递了什么信号?丨火线解读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12所大学校长共议中国高校未来 大学发展要打破专业壁垒

2020-10-12 09:25:50来源:中国青年报

对话12所大学校长共议中国高校未来  大学发展要打破专业壁垒

“十一”过后,这场漫长又特殊的大学开学季基本结束,散落在各个地方的大学生们终于“归队”,重返大学校园。然而,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不少大学校长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如今,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面向未来,中国高校将如何发展? 12位校长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久前,以“挑战与机遇——世界格局变化中的高等教育”为主题的北京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大学校长论坛召开。12位大学校长在讨论中认为,中国高校要打破专业壁垒,破除学院之“墙”,释放大学的人才红利,才能真正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全国高校都在探索跨界融合

束缚大学发展创新的是什么?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惠彬看来,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才能培养引领未来空天技术变革的复合型、创新型领军人才。

“未来,我们将聚焦空天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和人类发展需要,强化‘空天信’融合,试点设立未来空天技术学院,全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徐惠彬说。

从行业特色高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处理好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认为,行业特色高校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个性与共性、“专”与“博”、特色与优势等四对关系,增强辩证思维能力,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中不断改革创新、追求卓越。

跨界融合,推陈出新,是当前全国高校都在探索的方向之一。

“具有人文视野和创造思维的人才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从梁漱溟的追问“这个世界会好吗?”出发,认为科学和人文是有机的整体,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都是未来世界的重要设计者,大学要为这些设计者提供施展本领的舞台。

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则认为,大学要实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的有机统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打造一流学科生态,拓展面向未来的工程人才培养途径,重构交叉融合实践平台,建立多元、多维、个性、全纳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协调发展”。

破除学院之“墙”,重构大学课程体系

随着95后、00后“占领”大学校园,传统的照本宣科式课程越来越难以吸引大学生们的注意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获取知识的能力、接触资讯的广度也日渐挑战着大学教师的权威。

大学里的课怎么上?这成为不少校长们讨论的热点。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提出,技术打破了大学对知识的垄断,使得大学已不再是知识生产的单一主体。新时代下,大学应厚植创新基础,引入全球优质产业资源,培养引领未来的产业领袖,为国家建设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认为,要破除学院之“墙”,重构大学课程体系。

“后疫情时代催生产业链、创新链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呼唤工程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破除制约人才培养的学院与专业之‘墙’、教学与科研之‘墙’、学校与社会之‘墙’,以项目为‘链’,重构课程体系,建设共享型教学实践平台,打造新工科教育共同体。”金东寒说。

如何打造一批大学“金课”?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提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要围绕打造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培育一流人才的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资源开放共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金课”,推动国际合作育人,构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新生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发现,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内部矛盾来看,高校双创教育的产教融合方面仍存在“政府热、社会冷”的现象,校企合作方面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状况,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教育等问题依旧突出,已成为制约双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刘伟认为,高校“双创”教育已经从探索阶段向多元推动、跨越提升发展。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双创”教育的中心环节,实现“双创”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学科交叉、专创融合的教育课程体系和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

打破大学人才发展的“刚性制约”

大学的发展离不开人。如何培养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成为不少校长思考的重要内容。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认为,在当前世界格局大调整的新形势下,高校应当深化战略布局,强化使命担当,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历史站位,打破“刚性制约”,拓展柔性化人才引进方式,探索教育对外开放新模式。

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如今不少高校开始探索大类招生、书院制、导师制等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们在选择专业、谋划发展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要树立一流人才培养新目标,重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创新‘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的育人模式,构建‘可视、公开、约束、激励’的体制机制,加强教育教学保障。要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形成‘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格局。”东南大学副校长金保昇这样说道。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则认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深层次的“智慧教育”变革,以智慧、互联为理念,打造空间、时间、知识协同融合的“五维教育”,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生产关系,推动新时代教育生产力的变革,促进学生和教师有价值的成长。

如今,大学要在服务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强互动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喜滨表示,大学要在服务国家建设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以优质人才培养、前沿科技创新等形式,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