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李思齐也在为将于10月举行的“中国青年领袖国际组织峰会”做准备。
“这次峰会的议题之一便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与多边主义的发展。”这名西班牙语专业的大二学生说。
这不是李思齐第一次参加与联合国相关的活动,2016年,还在上高中的她便开始参加模拟联合国。
模拟联合国,简称“模联”,是中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和高中生参与和联合国相关活动的主要平台。在“模联”会议上,学生扮演外交官就与联合国相关的议题展开辩论。
“参加‘模联’激发了我对国际关系和传播学的兴趣,同时,我也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她说。
“模联”在一些中国青年中普及国际事务知识,让他们了解国际政治的运转机制。不少“模联”爱好者后来就投身于外事工作,或进入国际组织工作。
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四学生张诚杨看来,参与“模联”培养了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感受到,世界各国需要团结协作去解决问题,而各国青年也需要团结、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张诚杨认为,“模联”能让青年一代对世界面临的各类问题、各国发展的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参与到国际问题的解决中,贡献青年的力量。”
张诚杨所在的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有成员近200人。“‘模联’是一个绝佳的平台,每年的活动都是多元文化和观念的盛会。”他说。除了“模联”会议,参与者还有机会参观联合国驻华机构,与外交官和联合国官员交流。
北大“模联”的成员曾到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泰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活动。他们中已有人毕业后成了联合国雇员。
在“模联”会场上,中国青年表达着对全球议题的关切与热情,而在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北京大学的研究生王帅便是其一。上个月,他刚完成了在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为期四个月的实习。
“通过这份实习,我知道了难民群体有什么需求,国际组织具体可以提供怎样的帮助。”王帅说。
这段实习经历还帮助王帅增进了对国际组织工作的理解和对人道主义工作的兴趣。“联合国下属机构有特定的服务群体,如果没有这些机构,部分群体很难获得平等的权利。”他说,“我对联合国精神的理解是响应和平的号召,在全球范围内一起关注、解决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王帅希望未来还有机会去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工作。“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点人道主义理想。”
在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中国青年中,还有在联合国下属机构从事青年工作的高鑫。“中国青年这个角色赋予了我们更多底气和自信。讲好中国青年故事,是我想做的事。”她说。目前,她从事的青年发展工作正在通过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高鑫说,不久前,在联合国公布的17名可持续发展目标青年领袖中,23岁的柳济琛便是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青年项目走出来的中国青年代表,这也是第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青年领袖。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各类国际场合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崭露头角。”她说。(孙雯骥 黄昕欣 魏梦佳 叶挺) 【编辑:王诗尧】